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的人口经历快速增长的高潮之后,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近几年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导致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人口老龄化是由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必然结果。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农业、工业大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是全国工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所以对于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的内容;第二部分阐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第三部分结合理论分析现状。
一、理论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并论证了两种生产理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劳动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生产他人的生命,表现为双重关系:物质生产体现的是人与的自然的关系,人自身的生产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2页]。其中物质生产,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人类创造历史的先决条件,人自身的生产即生育。生育产生了历史的发展初期的家庭伦理关系。这种家庭伦理关系在初期是唯一的社会关系,但随着社会历史发展,人口逐渐增加,导致新的需要产生。而新的需要增长将产生新的社会关系。这时,这种简单的家庭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就从主导地位变成从属地位了,以上是在《形态》中,马、恩首次对“两种生产”理论进行论证。
随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这一理论又做了具体深入的阐述。他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物、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所以,马恩的“两种生产”即物质的生产、人本身的生产。其中“生命的生产”,既包括物质劳动生产自己的生命,也包括生育生产他人的生命。在生命的生产基础上,会产生两种关系:自然关系、社会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后,“人与人的依赖关系”逐步变成“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异化现象产生。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是社会生产最主要的目的,人自身的生产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
二、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
在我国社会加速发展和经济快速转型的时代,由于人口老龄化来势汹汹,社会和大众都还未做好从容应对的十足准备。在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分布中,东北三省成为中国最为严峻的地区。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辽宁60岁及以上人口在全省占比25.72%远超全国平均值,吉林和黑龙江紧随其后,60岁及以上人口在全省占比分别为23.06%和23.22%[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由于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物质资料的生产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考察东北地区经济萧条的原因。
经济原因导致东北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才外流越来越严重,空巢老人的群体也逐渐壮大。对于工业来说,在建国后我国大力发展工业,所以有着强大工业基础东北地区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地区,随着石油、化工等产业的崛起,东北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增速迅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重中之重。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体制改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而东北三省则成为了全国原材料提供者,这时,国内的投资制度改为“拨改贷”,内外压力下东北三省工业经济发展每况日下,导致东北地区错过了重工业转型最好发展时机。
对于农业来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东北粮食产区面临了粮食产业结构失衡的危机,产品竞争力不足,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危机。整体来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结构严重失衡,产业结构老化,没有顺应中国开放发展大趋势。在此基础上,东北地区创新能力落后。在建国初期,东北地区经济过度依赖于国家政策即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决定资源调配以及生产、消费等,市场调节性弱,这一历史背景一定程度上让东北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政策,市场、企业相关人员几乎没有创新意识,而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由以往的计划经济逐步转为各地区自由竞争发展,东北便在大环境的变化下,由于自身创新能力缺陷,逐渐落后于国家整体发展。
三、本文分析
物质资料生产视野下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产业。物质生产领域即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学说,马恩在研究人口问题时,将人口问题结合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研究。发现了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所起的决定作用。认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素质、人口分布等问题都要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的制约。“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7.]。
解决好养老问题的重中之重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问题
人自身生产视野下的振兴东北文化产业。人自身生产的视野下,即人口繁衍以及社会导向对东北地区的老龄化影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导向。马克思主义在人的本质方面有着全面的、科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创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构成社会的主体,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所以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所以马克思的“人”并非是个体人,而是类本质层面上的人。马克思将人口定义为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因此,解决人口问题的也就转变成解决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最终落脚点是促进人类解放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过程中,很好地继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解决我国人口实际问题时,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我国未来探索人口规律、解决人口问题的价值导向,坚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上,应充分尊重人民意志,颁布便民利民政策,引进人才,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育意愿,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3、何建宁.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对现实人口问题的几点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