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是中学的一门重点学科,它的特点是人文性、社会性、抽象性,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难度;另外,一些老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还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与生活的实际脱节,这让他们很难对抽象的地理知识有更多的了解,也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所以,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引下,老师们要适时地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融入到抽象知识的教学之中,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知识,更好地掌握生活中的常识,提高地理教育的有效性。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价值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将生活中有趣的地理现象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能够让学生及时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另一方面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时思考相关的地理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自主性。
(二)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运用生活化的方法传输地理知识,还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技能。学生可以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有助于学生在地理学科中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运用,又能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为终身学习发展作铺垫。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将生活素材作为课堂导入材料
导入生活素材是最常见的生活化情境创设手段,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新闻短视频、图片等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但这里应该注意,课前创设的问题应在学习完成后得到解答,与课前设疑形成呼应,而不仅限于课前引入教学内容。
例如,在高二上学期开始后,为了更贴合教学内容,我让班上所有的同学加入到“天气记录员”的活动中来。主要记录气温、降水、昼夜长短、风力、风向等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学习地理。
部分展示,学校所在位置:东经103°14′北纬22°47′)
根据以上记录,我给学生创设了以下问题:①在进入冬半年后我国降水总量有何变化?我国降水量季节变化大的原因?②云量的多少对昼夜温差的影响,以及为什么?③10月28日这场大雨最有可能受什么天气系统的影响?④为什么9月23日后昼渐短?学生能直接回答前两个问题,但是对后两个问题则要学完相应内容才能解答,而学完之后能否解答这个生活情境问题则成为学生能否学以致用的关键。
(二)将生活中的现象作为课堂探究的案例
将课堂设计成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课堂,可以沿用导入材料的案例作为课堂探究对象,或者根据课程内容选用几个生活中的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曾经有个同学问我一个现象---他在假期,随父母到田里干活,偶然发现河岸的香蕉受寒(香蕉在10摄氏度以下易受冷害)较轻,而离开河岸后受寒较重。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我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最后同学们得出一个相对一致的结论---河流对沿岸区域的气温具有调节作用。通过生活中的现象,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既能加强学生印象,又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将生活中的现象作为设疑练习材料
习题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工具,创设是否为有效情境则是判断一道地理题是不是一道好题的重要标准。如果一道地理题没有依据真实情景设计,仅仅凭空地根据地理原理和地理知识创设问题,那仅能检测学生懂不懂该知识原理,而不能检测出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难以达成培养学生形成地理学科素养的课标要求,不利于学生后续将该知识原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形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因此,用生活情境设疑进行习题设计,是保证练习材料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四)将生活中的物品作为演示或展示材料
把生活中的物品作为教具,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和分析知识原理。一般的地理课堂教学都是利用板书、多媒体、教材教辅这些基本教学工具完成一节课,学生较少接触地理教具,所以当出现生活化的教具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出很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时差时,学生可以根据矿泉水瓶瓶身的大小裁剪好纸张,然后将时区标注在纸上,最后裹在矿泉水瓶上,就可以更直观立体的理解时差的产生和计算。课后也更容易形成留意生活中的地理信息以及运用地理眼光看待问题的习惯。
(五)开发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了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可以开发课堂教学以外的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展开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寻找解决方案,在这一系列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身边的植物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得到科学的认知,同时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例如,自然地理的“植被”一课就可以实施观察校园树木的活动。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通过观察讨论或使用手机软件识别校园树木,认识校园树木中属于当地树种和属于外来树种的树木,分析不同树木的形态特征与其原生地理环境的关系。以下是我校高一学生在校内研学内容。(学生通过户外观察学习,有很强的参与感,兴趣浓厚)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生活化的教学应用到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的提高,利用生活化的实例、生活场景等作为教学资源来帮助进行地理教学,紧密联系生活进行课堂导入,创设情境进行知识讲解,开展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也可以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转移和运用,使他们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范晓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析[J].读与写,2021,18(11):235.
[2]李萍.用生活探究地理用地理感知生活——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3(13):105-107.
[3]高庆国.借助生活化教学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2022(30):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