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联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研究进展
曾莉文1 蔡树河1,2,3,4 吴一玉3 方育涵4 陈彦琪4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曾莉文1 蔡树河1,2,3,4 吴一玉3 方育涵4 陈彦琪4,. 头针联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研究,2025.3. DOI:10.12721/ccn.2025.157022.
摘要: 脑卒中后偏瘫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在临床治疗上往往采用联合疗法以获得更好的疗效,笔者将近5年来多种头针联合疗法的临床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从3个方面介绍了头针的中医基础理论、流派历史并基于当前脑卒中后偏瘫的联合治疗手段进行归纳总结,综述头针联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研究概况,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头针;脑卒中;偏瘫;综述
DOI:10.12721/ccn.2025.157022
基金资助:

放置全球,脑卒中的死亡率一直遥遥领先[1],在我国临床较为常见。据有效数据显示每年有70%~80%的中风患者因残疾而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脑卒中后偏瘫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也重创了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给家庭及社会都产生了不小的压力[2~3]。脑卒中在中医范畴又称中风病,《金匮要略》提出该病以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中风病的危险性主要体现在其致病率高、致残率高及病死率高。春秋战国时期,中风后偏瘫始称“仆击”、“偏枯”、“薄厥”,在《灵枢·刺节真邪》也曾说到“虚邪偏客于身半……发为偏枯”应证了脑卒中后偏瘫缘于患者元气亏虚,气不能帅血,虚邪外侵,邪气积滞于四肢血脉,气滞血瘀,络脉不通,诱发出半身不遂之象。而有大量文献显示头针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疗效甚佳[4],因此笔者对近5年来多种头针联合疗法进行归纳总结,综述头针联合疗法对该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一、中医基础理论

《内经》 曾言:“头为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于面,且十二经络主运化全身气血,营养筋骨,通利关节。《灵枢·卫气》记载:“胸气有街,腹气有街, 头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指出手足三阳与头气街相连,经气通过气街贯于脑。中风后偏瘫采用头针治疗,是谓近端治疗,主要立足于治病溯源,根源还是在于瘀阻脑脉,气血逆乱,脑髓功能与脑膜外的穴位相表里,针刺并刺激头部穴位,和营经络,运行气血,活血散瘀。

中医认为,偏瘫属“痉证”“筋病”“偏枯”等范畴”,多处于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这个时期的病人因风、火(热)、痰、瘀等外邪造成“标”实的外在表现,病情往往虚实夹杂,此时的患者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宜取标本兼治。《筋经》云:“伤左角,右足不用”阐述脑部有调节四肢关节运动的功效,所以治疗四肢运动系疾病应从脑部出发,改善脑功能,从而达到治愈偏瘫的目的。

二、流派历史

头针的流派众多,皆立足于中医辩证论治体系,溯其起源与发展,可追至20世纪50年代中医各大家的对头部腧穴的认识和临床应用引起重视[5],诸大家众说风云,将头皮针与常规腧穴的取穴用法相比较相结合,并施以捻转补泻等手法。自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至现代医学,按照经穴头针分类,出现了靳瑞教授的靳三针,西医认为,靳三针主要刺激颞叶皮层投影区,这个区域主要与学习和运动相关[6]。中医则认为靳三针主要刺激肝、胆二经,行肝胆之气,对于肝风内动、情志失调的中风后偏瘫有奇效。于致顺教授的于氏头皮针,重在进针时产生震动的过程,于志顺教授通过捻转手法,模拟超声波治疗,他率先提出“针场”这一名词,并认为“针场”也可以直接穿透颅骨作用于大脑皮层[7]。针灸名家朱清明教授将中医的五行学说与西医解剖知识融会贯通,将头部分18区并且采用排线入针,加以具有爆发力的提插手法,对帽状腱膜下层皮质进行反复强刺激,促进脑侧支神经元重建。近年来,朱氏头皮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脑结构功能重组及直接降低患肢肌张力并改善患者平衡功能产生巨大疗效[8]。反射区头针又囊括了焦氏头针及孙氏头针,这类头针则是将大脑皮层映射出分区,因不同分区支配不同的神经反射,在规定的分区以点对点,精细化的方式进行针刺刺激,继而产生相应疗效。全息头针是第三种类别,以汤氏、方氏为代表,这类头针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全息理论为核心,透过头针通调脏腑、和营经络、调和阴阳百脉。最后一种常见分类即是头缝针,因骨缝中含有神经、血管及静脉,刺激颅缝可以促进脑侧支重建,修复脑功能。纵观头针发展史,单用头针治疗脑系疾病疗效显著,是值得继续研究并发扬的领域,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开始采用头针联合其他疗法协同治疗脑系疾病,以缩短疗程或增强疗效,这为近年来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提供了良好的临床指导。

三、头针联合疗法

(一)头针联合药物治疗脑卒中后偏瘫

现代医学,脑卒中后偏瘫的机制主要是神经递质的抑制、脑功能障碍、中枢及周围神经电生理迟发、脑血氧减少、神经元损伤、脑细胞炎症反应[9]。笔者通过搜集文献,发现近5年来头针联合疗法主要包括联合药物、体针、康复疗法,其中通过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有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心理治疗等。

许信龙等[10]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予头皮针结合控制血压及血糖、调脂稳斑、抗凝等基础治疗,头皮针选用靳三针,取穴:头针颞三针,上肢挛三针、下肢挛三针,10次为1疗程,2天1次,为期20天。对比两组患者者ADL评分、四肢简式Fugl-Meyer评分、肌痉挛指数CSI评分,头针组ADL在一个疗程后就有了明显提高,头针组在四肢简式FM评分表,治疗2个疗程比治疗1个疗程评分显著提高,对于CSI评分,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头针组比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统而言之,靳三针联合基础药物疗法胜于单纯运用药物,头针通过促进脑部供血,濡养头部脉络,缓解筋挛,从而改善脑卒中后偏瘫的肢体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钟利民等[11]应用通脉活络祛痰汤联合头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治疗3个月后发现这种联合疗法大大促进了患者平衡能力及肢体功能的恢复,治疗过程中,头针刺激脑窍,通脉活络祛痰汤活血通络,二者相得益彰,从本质上解决了热、痰、瘀阻滞,协调肢体功能的恢复。

(二)头针联合体针疗法

袁媛等[12]认为西医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问题上治疗时间长,见效慢,治疗费用高,朱氏头皮针擅于取用顶颞区前斜线、顶颞区后斜线为针刺区域,两条斜线分别主治上肢区、下肢区的运动功能,针对性强,并配合取穴上肢如手三里、臂臑,下肢取丰隆、足三里等穴,具有引起下行的作用,得气后化气行血,濡养周身经络筋骨,益气活血。闫素洁等[13]使用头针联合体针疗法在84例脑卒中后偏瘫临床观察,证实该疗法不仅能恢复患者运动功能,还能提高其生活品质。它通过对头部、四肢双重刺激,远端与近端协同治疗,能快速激发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重塑中枢神经,改善脑卒中后偏瘫症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头针联合康复疗法

1、头针联合运动疗法

Bobath技术是今年来广泛运用的神经发育疗法,神经发育疗法通常包括动作训练、视觉训练、听力训练等,魏巍等[14]将Bobath技术与头针相结合观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神经肌肉活动,经过治疗,发现两组患者收缩峰血流速度、舒张末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上升,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肱二头肌、腕屈肌的积分肌电值和均方根值值上升,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并得出结论,头针联合Bobath技术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并且增强患者肌力及神经肌肉活动,达到治疗脑卒中后瘫痪的效果。胡鹏等[15]运用任务导向型训练联合头针改善软瘫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治疗后治疗组患侧SEP的N2波幅与潜伏期优于对照组,得出结论该疗法能改善患者SEP,比单纯导向性训练治疗效果更佳。栾国瑞等[16]研究了头针留针下行天轨步行训练,研究患者下肢肢体的恢复情况,该治疗强调头针的留针时间及天轨步行训练方案的制定,这种治疗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十分了解并且需要治疗师陪伴在身侧,头针也是采用朱氏头皮针并进行手法操作,通过研究发现,患者在天轨步行训练的方案中,运用该系统的绑带,最大可能地给予患者安全性的支持,锻炼了患者下肢肌力、稳定协调能力及负重训练等,同时大大增强了患者的信心,避免或缓解了患者卒中后抑郁。朱宗俊等[17]将头针与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相结合,陈杨等[18]研究核心肌群训练和头针联合治疗对脑卒中后瘫痪患者的平衡功能的影响,都充分体现了现代康复医学与传统头针相碰撞的特点,将联合疗法发展出新的高峰,对临床治疗及社会都意义非凡。

2、头针联合物理因子

林东雄等[19]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最终采用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仅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它通过对上肢取肱三头肌、桡侧腕伸肌,下肢取股四头肌、胫前肌进行电刺激,引导肌肉及肌间组织进行收缩和伸展,起到被动训练的疗效,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行头针刺激,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法,使患者出现酸、麻、涨、痛得气感。治疗后,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更高,提示效果更佳。无独有偶,马振宇[20]通过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头针同样改善了患者下肢肢体的肌痉挛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运动功能,帮助患者提高生活品质。

3、头针联合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是康复训练的一种,它是引导患者有选择、有目的地加入群体的作业活动,例如工作、学习或其他,这种疗法有利于患者提高自我价值感,自我认同感,方便患者康健后融入社会。邹娜等[21]将头针治疗联合工娱疗法,观察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预后。患者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在进行头针治疗后,每天进行工艺劳动或者文艺活动,包括唱歌、棋牌、手工制作等项目,该治疗方式方法简便,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患者从医性得到提高,缓和了医患关系,同时能使头针的治疗效果大大提升,适用于临床治疗。

四、小结与展望

近年来,头针联合疗法方案众多,但是对于头针使用的流派却没有系统性的归纳总结,不同流派取穴点未形成一个官方的体系,即使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问世,也没有改变这一现象。各家使用的选穴及操作手法错综复杂,没有统一的标准,例如在头针进针尺度及分区,就存在争议,各家皆有自家观念。却忽略了许多问题,例如,留针时间的长短是否影响疗效,头针提插捻转操作是否影响联合疗法,在留针时间前或后进行联合疗法的疗效观察差异并没有学者进行具体研究。查阅近5年文献,众多学者只停留在对于某一学派的头针进行纵向研究,很少将多种流派进行横向分析,从而导致流派之间的交流减少,也减少了头针流派间的学习与取舍。

头针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是毋容置疑的,但从目前的文献来看,联合疗法的手段依旧较片面,还是围绕着目前较广泛使用的康复疗法较多,虽然使用了新科技手段,但仅停留在研究是否有效层面,忽略了患者因其他并发症或心理因素产生的影响,且联合范围较窄。此外,评估疗效的标准尚未统一,因头针治疗机制尚未得到共识,使用头针的流派不同,联合治疗时难以为其他临床治疗提供确切的指导思路。以上仅为近5年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及体会,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众多学者及同僚能参透头针治疗机制,规范头针治疗体系,为患者制定更为专业的临床服务,为医疗事业提供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定坤.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分析与防治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06):830-831.

[2]Akarolo-Anthony Sally N,Ogundiran Temidayo O,Adebamowo Clement A. Emerging breast cancer epidemic; evidence from Africa[J].Breast Cancer Res,2010,12 (Z4):8

[3]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03):71-74.

[4]谢欣妮,纪军.头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现况[J].上海针灸杂志,2019,(02):234-239.

[5]徐春花,范刚启,赵杨.头皮针流派比较及发挥[J].中国针灸,2016,36(06):663-667.

[6]刘月,王东岩,董旭,李慎微,张虹岩,陈虹旭,王若愚.不同头针流派治疗中风偏瘫特点分析及研讨[J].中医药学报,2023,51(08):50-55.

[7]王薇,周国滨,于致顺.于致顺主任医师头针治疗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06):28-31.

[8]叶敏,解鸿宇,朱少荃,潘宾,袁爱红,杨骏.朱氏头皮针联合现代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03):511-516.

[9]李薇,林丹,邹忆怀,崔方圆.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28(05):128-132.

[10]许信龙,许睿,陆儒等.靳三针结合药物治疗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20,25(05):831-833.

[11]钟利民,张校涢,张潇.通脉活络祛痰汤联合头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22):137-140.

[12]袁媛,段登海,周再华等.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15):46-48.

[13]闫素洁,周时伟,宋洋洋.头针联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84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08):69-70.

[14]魏巍,樊帆,陈一良,李博. 头皮针联合Bobath技术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患肢神经肌肉活动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2,41(01):30-34.

[15]胡鹏,杨学军.头针联合任务导向型训练对软瘫期卒中患者体感诱发电位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19,38(05):482-486.

[16]栾国瑞,孙翔,张燕,谢浩,邵超凌.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02):322-325.

[17]朱宗俊,肖洪波,陈瑞全等.头针互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9,40(06):642-645.

[18]陈杨,江一明.核心肌群训练和头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的对比分析[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08):112-114.

[19]林东雄,谭峰,李广兴,周孝琨,金培群. 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20,28(23):46-48.

[20]马振宇.针刺配合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卒中下肢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09):964-968

[21]邹娜,丁常宇.头针联合工娱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的康复预后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05):79-8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