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医外治法是指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一定的机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在历代的中医学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中均有皮肤病中医外治法的相关记载。但自古以来有关中医外治法的记载多以验方为主,理论体系发展相对滞后。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方面总结了几点体会,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湿疹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8~68岁,平均(31.2±15.9)岁;研究组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9~69岁,平均(31.6±16.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患者经临床诊断均为湿疹患者;患者年龄为18~70岁;患者在发病后并未使用任何激素类药物以及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不同程度的水疱以及斑丘疹等症状,并且伴有瘙痒情况;患者血糖和血压水平控制情况较为良好;患者对于本次研究所涉及内容知情,并且在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患者之前曾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疾病治疗;患者伴有严重高血压或者糖尿病,并且控制情况不佳;患者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伴有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存在精神障碍或者存在沟通障碍等。
1.2方法
1)掺药法皮肤病大片潮红发热,起丘疹,无渗液者,常用青黛散清水调稀后擦在患处以清热收涩止痒,也可使用三黄洗剂。皮肤病皮损糜烂、稍有渗液,红热不明显时,常用三石散(炉甘石、熟石膏、赤石脂)直接干扑在皮损上,或者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冻疮未溃、水疱或角化型脚癣无糜烂者、头皮脂溢性皮炎等可使用酊剂。化脓性感染性皮肤病溃破之初,可用丹药掺在膏药、油膏上盖贴,以提脓祛腐,确保引流通畅。皮肤病形成窦道或瘘管者,可用丹药掺在药捻上,插入管腔内,以化腐引流,使疮口由内向外逐渐愈合。2)熏洗法脓性分泌物多时,可直接使用温热适宜的药液冲洗,清洁患处。手足部皮肤病有脓性分泌物时,可浸泡患处,每次~30分钟。外阴附近皮损,用纱布趁温蘸洗。亚急性湿疹皮损表现为少量渗出者,以清热收敛止痒的洗液外搽,常用有舒乐搽剂(苦参、金银花、黄芪、地榆、白矾。辅料为苯甲酸、香精、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儿肤康搽剂(芦荟、苦参、白芷、白鲜皮、苍耳子、地肤子、黄柏、艾叶、石菖蒲、当归、皂荚)。皮损无分泌物时,可将药液装在容器中趁热熏蒸患处,待温度适宜时再淋洗患处。药液不温热时,应及时更换温热适宜的药液再洗。皮损如果黑陷不知痒痛者,为纯阴证,应用艾茸敷法(以硫磺、雄黄粉适量,同艾茸加水煎半天至水将干,取出艾茸捣烂温敷患处,十余次为度)治疗。3)软膏法皮损表现为潮红、鳞屑,无渗出者,宜清洗局部皮疹后予软膏外涂,常用有青鹏软膏、除湿止痒软膏、丹皮酚软膏、蜈黛软膏、冰黄肤乐软膏等;皮损干燥、肥厚粗糙,苔藓样变者,宜泡洗后再用软膏外涂或封包,常用青鹏软膏、消炎癣湿药膏、冰黄肤乐软膏、蜈黛软膏等。4)非药物性外治方法与药物性外治法相反,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无需药物外治法,主要包括针刺、拔罐、刺络放血、疱壁清创等方法。针刺在皮肤科常用的方法有火针、围针及梅花针等,火针具有温阳通脉、引邪外出等功效,主要用于白癜风、痤疮等;围针具有调畅局部经脉及气血运行的功效,主要用于带状疱疹;梅花针对于局部皮损具有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的功效,主要用于脱发、肥厚性湿疹皮炎等;拔罐皮肤科常用方法有坐罐、走罐、闪罐、刺血拔罐等,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除湿等功效,主要用于斑块性银屑病等;刺络放血疗法是指应用三棱针等针具刺破局部浅表小血管,放出一定血液的治疗方法,具有清热消肿、祛瘀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银屑病、皮肤感染等局部红肿的皮损;疱壁清创对于水疱或脓疱性皮损,应用针具将其刺破并将其中液体排出的治疗方法,具有清热、除湿、祛邪等功效,主要用于带状疱疹、脓疱性银屑病等皮肤病。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0%,优于对照组70.0%的治疗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LQI评分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心理、生理、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以及家庭方面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生理、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以及家庭方面等指标均得到降低,并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因绝大多数皮肤病位在暴露部位,中医外治技术可简便精确地直达病灶,因此其在皮肤病防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历史上主流医学世医、儒医对于中医外治法的轻视,中医外治法多在“负笈行医、周游四方,俗呼为走方”的走方医中传承。由于走方医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深入对于中医外治法进行理论探讨,更无法著书立说,导致中医外治法的临床应用以经验性技法为主,历史上流传大量精华的同时亦夹杂了不少糟粕。直至清代《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理论的提出,使外治疗法的理论研究有了创新性发展。但由于病变性质及用药途径的差异,简单把内治理论及药物性味照搬过来指导外治法的方式,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国内诸多同行均已认识到,建立具有专科特色的外治技术指导理论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笔者认为,对于皮肤病外治法的指导理论,应以《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理论为指导,将外治与内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具有专科特色的指导理论体系。首先,应以“皮损辨证”为基础,对局部皮损进行辨证分型;其次,应“以法统方”为参考,对各种中医外治技术进行分类。最后,“以偏纠偏”为治法,对皮损进行外治。只有这样,皮肤病的中医外治法才能得到健康、长远的发展。综上所述,在湿疹的治疗过程当中,中医外治法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的效果,有利于中医外治法于皮肤科。
参考文献
[1]张思嘉,李萍.复方南瓜藤软膏箍围法治疗中度皮肤与软组织感染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成药,2017,39(4):879-884.
[2]宋攀,华华,刘瓦利.温病理论在皮肤病治疗中的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3(2):173-174.
[3]彭霖,林彤.表皮生长因子在皮肤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8,34(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