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龙杂交斑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梁业松1 张维炜1 宋飞彪1 张娴1 刘伊凡1 刘晓春2 林浩然1,2 骆剑1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梁业松1 张维炜1 宋飞彪1 张娴1 刘伊凡1 刘晓春2 林浩然1,2 骆剑1,. 虎龙杂交斑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J]. 水产研究进展,2022.2. DOI:.
摘要: 遗传多样性下降被认为是水产生物经济性状降低的常见原因。虎龙杂交斑作为养殖规模最大的石斑鱼品种,近年来病害增多。为了探究是否是由于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改变而影响虎龙杂交斑的养殖性状,本研究选用27个EST-SSRs标记,对苗种主产区6个虎龙杂交斑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6个群体其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6.666 7~8.555 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511 6~3.959 0,平均观测杂合度(H_o)为0.764 6~0.794 3,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709 1~0.750 4,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662 2~0.706 4。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5.70%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0.00%来自群体内个体间,94.3%来自所有个体间。主坐标分析(PCo A)也显示差异主要来源于个体。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HB和XC群体先聚为一支,再与翁田(WT)群体聚为一支,感城(GC)和桥头(QT)群体聚为一支,冯坡(FP)群体为独立一支。遗传结构分析显示,所有样本被分为5 (K=5)个理论群体,会文博鳌(HB)群体由FP、WT、新村(XC)和GC群体集合而成。研究表明,杂交石斑鱼群体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具有清晰的分群,杂交品种受亲本近交影响而出现衰退的可能性不高;病原生物的变异和养殖管理不规范可能是导致病害频发的原因。本研究为石斑鱼种质管理和病害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虎龙杂交斑;EST-SSR;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
DOI:
基金资助: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