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劳动教育的实践创新策略
陈虹颖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虹颖,. 立德树人视角下劳动教育的实践创新策略[J]. 教师教育与创新,2024.10. DOI:10.12721/ccn.2024.157427.
摘要: 劳动教育在高中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立德树人的视角出发,探讨新时代高中劳动教育的实践创新策略,旨在通过优化教育机制、创新育人体系、强化特色化建设和多元化实践路径,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技能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文章首先分析了立德树人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关联,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实践创新策略,并对策略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阐述。
关键词: 立德树人;劳动教育;实践创新;高中教育
DOI:10.12721/ccn.2024.157427
基金资助:本文系重庆教育学会第十届(2021-2023年)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小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创新研究”(课题编号XH2021B40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立德树人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关联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使命。劳动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升,更是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价值追求。

二、优化教育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一)完善课程体系

高中劳动教育需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确保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课程体系应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多个方面,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课程体系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和感受。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劳动教育的中坚力量,其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因此,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实践指导,帮助教师掌握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劳动实践,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和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

三、创新育人体系,激发内在动力

(一)推行项目制学习模式

在劳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项目制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核心、注重实践探索的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及创新意识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学校应积极探索并实施这一模式,鼓励学生围绕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劳动项目展开深入学习与实践。在项目从构思、规划、执行到最终评估的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更能在团队协作中锻炼沟通能力,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创新思维,在成果展示中增强自信心。

(二)构建跨学科融合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不应成为孤立的存在,而应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一个跨学科融合的教育体系。学校应打破传统学科界限,组织由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组成的教研团队,共同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与活动。通过将劳动教育与科学、艺术、人文等多元学科相融合,不仅可以拓宽劳动教育的视野,丰富其内涵与外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综合能力。例如,在劳动实践中融入科学原理的讲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或结合艺术创作,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美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造力。

(三)强化个性化教育路径

在创新育人体系的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需求,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教育路径。学校应通过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学习风格及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教育选项与资源。无论是参与校园绿化项目的维护,还是投身社区服务的实践,亦或是探索科技创新的奥秘,学生都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四、强化特色化建设,彰显学校特色

(一)整合校本资源优势

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学校应深入挖掘并整合自身独特的校本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校园环境、历史文化积淀、师资力量以及校友资源等。通过巧妙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构建出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例如,依托校园内的绿地资源,开展农耕文化教育,让学生亲手种植作物,体验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从而在劳动中领悟自然规律,感受生命成长的喜悦。同时,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设计与之相契合的劳动项目,如修复校园内的历史建筑,让学生在劳动中传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增强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培育品牌活动体系

品牌活动作为学校特色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对于提升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精心策划并持续打造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劳动技能挑战赛、劳动创意展示会、劳动文化节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提升技能的舞台,还能够通过活动的举办,营造出浓厚的劳动氛围,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品牌活动的持续举办,也有助于形成学校的独特品牌效应,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在强化特色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还应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需求。这包括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劳动场景,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不同职业的劳动过程;开展跨学科的劳动教育项目,将劳动教育与科学、艺术、人文等学科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在劳动中不断进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五、多元化实践路径,拓宽教育视野

(一)深化校企合作联结

在探索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的过程中,深化校企合作成为一项关键举措。学校需积极寻求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机会,构建稳固的合作关系网络。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企业的日常运营与生产流程,不仅能够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运作模式及文化内涵,还能在实战中锤炼其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二)拓展社会服务范畴

社会服务作为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应精心策划并组织多样化的社区服务与公益劳动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基层。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如环境整治、助老助残、文化传播等,学生能够直接感知社会需求,理解民生疾苦,从而在劳动中培养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此外,学校还可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开展特色鲜明的公益项目,如环保教育、科技支农等,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让学生在服务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融合。

(三)融合线上线下实践

在多元化实践路径的探索中,融合线上线下实践成为了一种创新模式。线上,学校可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劳动教育在线课程,引入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在线上模拟环境中体验不同职业的劳动过程,拓宽视野,激发兴趣。同时,通过在线分享会、劳动成果展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线下,则侧重于实体劳动体验,如组织实地考察、工厂参观、农田劳作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与认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方式,既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形式,又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与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劳动教育空间。

六、结语

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高中劳动教育的实践创新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优化教育机制、创新育人体系、强化特色化建设和多元化实践路径,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技能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杨雪.在立德树人视角下的拓展训练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J].才智,2021,(28):153-156.

[2]汪丹.正心立德劳动树人——论劳动教育视角下的“五育并举”[J].名师在线,2021,(07):55-5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