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农村教育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全寄宿制小学作为农村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其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农村全寄宿制小学的劳动教育仍面临诸多困境。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协同创新策略,为农村全寄宿制小学的劳动教育改革指明方向。
一、农村全寄宿制小学劳动教育现状
(一)劳动教育认知缺失,边缘化现象显著
当前,农村全寄宿制小学在劳动教育的认知上存在显著缺陷。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往往将其视为次要或辅助性课程。这种认知上的缺失,导致劳动教育在农村全寄宿制小学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难以获得应有的重视和资源配置。具体表现为,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不足,时常被其他学科所挤占。同时,在评价体系中,劳动教育的地位也相对较低,往往未能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这种认知上的缺失,不仅阻碍了劳动教育的正常实施,也限制了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二)教育资源短缺,劳动教育设施滞后
农村全寄宿制小学在教育资源方面面临较大挑战,尤其是劳动教育设施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投入有限,导致农村全寄宿制小学在劳动教育设施建设方面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许多学校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基地和必要的劳动工具,使得劳动教育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农村全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的家庭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劳动实践机会和资源。这使得学生在校外的劳动实践机会受到限制,难以将所学劳动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教育资源的短缺和劳动教育设施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全寄宿制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和效果。
(三)教学内容单调,劳动教育创新不足
当前,农村全寄宿制小学的劳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显得较为单调,缺乏创新和多样性。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体力劳动层面,如打扫卫生、整理内务等简单劳动。这些劳动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和习惯,但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由于农村全寄宿制小学的教师队伍相对薄弱,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导致劳动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缺乏创新和多样性。这使得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难以获得足够的兴趣和动力,难以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观念。教学内容的单调和教学方法的落后,使得农村全寄宿制小学的劳动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农村全寄宿制小学劳动教育的协同创新策略
(一)深化认知共识,重塑劳动教育价值定位
为提升农村全寄宿制小学领导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需深化其对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核心作用的认知。学校可策划系列专题培训与研讨会,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及资深教师亲临指导,通过分享劳动教育的成功案例与前沿理念,引领教师深入领悟劳动教育的精髓与深远意义。例如,学校可邀请劳动教育领域内的佼佼者进行实地考察交流,分享他们在课程设计、教学法革新等方面的独到见解与实践经验。同时,组织教师赴兄弟学校参观学习,了解其劳动教育设施与教学模式,以此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与创新灵感。此外,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长远规划与年度教学蓝图,明确教育目标与执行路径,辅以详尽的实施方案与科学的考核体系,确保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拓宽资源渠道,优化劳动教育硬件条件
针对资源短缺与设施滞后的问题,学校应主动出击,拓宽资源获取渠道。一方面,积极向教育主管部门及政府部门争取专项资助,专项用于劳动教育基地的升级扩建与劳动工具的更新迭代。以建设集种植、养殖、手工艺于一体的多元化劳动教育基地为例,为学生搭建起实践与创新的广阔舞台。同时,引进现代农业机械、木工器械等先进工具,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动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应主动拥抱社会,与企业、公益组织等建立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繁荣发展。如与本地企业联手打造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锻炼技能;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入校指导,为学生带来一线技术与经验分享,助力学生劳动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双重提升。
(三)融合地域文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
针对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的问题,学校应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开设农村手工艺制作、传统农耕文化体验等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劳动的价值。同时,紧跟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开设现代农业技术体验课程,引领学生领略现代农业的广阔前景与科技力量。在教学方法上,学校应勇于尝试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如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策划与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劳动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此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让劳动教育焕发新的活力与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劳动教育在农村全寄宿制小学中的实施,不仅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化认知共识、拓宽资源渠道以及融合地域文化等策略,我们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未来,随着这些创新策略的深入实施,相信农村全寄宿制小学的劳动教育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孩子们的成长铺设更加坚实的基石,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程瑞清.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与改进策略[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一).邯郸市丛台区连城小学;,2023:3.DOI:10.26914/c.cnkihy.2023.116243.
[2]李柱双.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3.DOI:10.27347/d.cnki.gssdu.2023.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