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建设浙江海绵城市策略研究
章芸 黄睿轩 方聪 通讯作者:郑红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章芸 黄睿轩 方聪 通讯作者:郑红,. 高水平建设浙江海绵城市策略研究[J]. 电力研究,2024.1. DOI:10.12721/ccn.2024.157401.
摘要:
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出现了热岛效应与雨岛效应等状况,对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舒适度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解决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生态问题,实现城市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舒适度。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之中指出,海绵城市的建设基本要求是建设“两美”浙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结合“五水共治”有效的推行工程治水向着生态治水的转变,实现雨水径流的慢排缓释、自然净化,减轻径流污染,构建健康的城市水生态。本文将对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进行分析,探究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海绵城市浙江省城市生态
DOI:10.12721/ccn.2024.157401
基金资助: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的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应对一些自然生态问题,保持城市生态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下雨的时候,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将水储存在城市地下,当城市需要的时候,再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进而促进城市与自然之间的水循环建设,使得城市能够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海绵城市能够解决城市地下水短缺、径流污染以及城市内涝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浙江的许多城市均有体现,因此国家与浙江省推动了浙江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将几个城市设置成为试点。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应全面贯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要求,协调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关系,建立一套源头控制、过程管理、末端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机制等技术标准体系,有效控制降雨径流、城市内涝、黑臭水体反弹等情况。因此,下面将结合浙江海绵城市建设状况,讨论当前浙江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究如何有效地建设海绵城市。

一、浙江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势

浙江省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非常的重视,在2015年的时候,水利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发行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中,浙江嘉兴成为了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在130多个申报的城市之中脱颖而出。嘉兴之所以能够被评选为第一批试点城市,是因为嘉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嘉兴是江南水乡,但是却是典型的水质性缺少城市,每次下雨都会有百分之七十的水白白流失,这是由于地面硬化面积大造成的,雨水无法渗入到低下,对当地生态造成了许多的影响,而在浙江各市之中,这种城市生态是很多的。在2016年的时候,浙江宁波入选了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宁波市慈城新城是首个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区块,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对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有着指导意义。在2021年与2022年的时候,浙江杭州与浙江金华分别入选了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因此来说,浙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度高,投入力度大,取得的成果斐然,城市生态代表性强,是国家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

二、当前浙江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念认知不全面

首先来说,在浙江一些海绵城市建设的区域,存在着公众甚至是专业人士对于海绵城市的理念认知不全面的问题。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的生态环境会受到“水”的影响,“水”决定了城市生态的好坏,在以往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中,缺乏对城市生态的全面考虑,城市下垫面硬化造成生态系统恶化,水循环环节受到了影响,使得城市的水环境受到了影响,造成多种生态问题的出现。而海绵城市就是为了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生态问题的,通过解决水环境、水循环等关键问题,使得城市生态问题得以解决。而浙江正在建设海绵城市的地区,许多公众与部分专业人士对海绵城市认知不全,部分公众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没有发觉,一些专业人士对海绵城市理解片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海绵城市的建设。

(二)规划建设缺乏系统性

城市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当前城市都是经过数十年的规划建设形成的,要想改变城市规划,改善城市的生态,需要系统性的规划设计,重视长远效益与综合效益。但是通过对于一些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情况分析来看,一些区域并未对海绵城市制定系统性的建设规划,海绵城市的建设呈现出“局部式治理”与“碎片化建设”等问题,一些地方虽然制定了总体建设规划,但是在设计规划的时候分散布置海绵设施,使得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未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来,连片效应未能够显现,甚至一些地方为了解决城市生态问题,仅仅针对问题的表象进行处理,并未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重视终端排水系统的建设但是忽视了整个流域水文系统的优化,使得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并不佳[1]

(三)组织管理需强化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这是因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项目,因此需要集中力量攻克难关,才能够获得明显的成效。而在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的不少地区,都存在着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其主要的有未能够发挥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水务部门、建设部门、园林部门等部门的通力协作,但是这些部门未能够建立相应的合作沟通机制,使得工作开展效率比较低,同时,一些问题的处理与解决需要繁琐的审批程序,也阻碍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使得海绵城市建设缓慢。

(四)浙江省面源污染的影响

浙江省是农业大省之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农业快速发展,而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浙江的生态造成了一些影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农药、化肥等,含有大量的有机化合物,使得周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与水硝相酸盐富集,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城市中的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等,也造成了较多的面源污染,这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三、高水平建设浙江海绵城市策略

(一)系统规划科学方案

做好浙江海绵城市的建设,首先应当系统规划科学方案,在合理、全面、系统方案的指导下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一方面,应当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浙江省内部城市的气候环境与水文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展情况也不同,因此在做规划设计的时候,应当做到因地制宜,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建设思路。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国土空间规划入手,做好地区空间管理格局的构建,制定总规划目标,逐级地对于规划目标进行落实,推动地方自然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应当建立标准体系,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项目,需要标准体系与规范的指引,省级部门应当做好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实施制定标准的规范,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2]。例如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就形成了完善的总体框架,积极的开展三江六岸工程、老旧小区改造以及口袋公园工程等项目,在《永康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之中,确定了永康市建设的框架,促使永康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在2022年的时候列入了省海绵城市重点建设城市。

(二)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应当创新体制机制,发挥体制机制的功能与作用。第一,应当重组职能部门,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内的多个部门,这就需要统一的职能部门负责,组建项目小组,对建设的各个工作进行协调。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水务部门、建设部门等多个部门,因此需要从这些部门抽调一部分人员来辅助工作的开展,畅通各个部门之间沟通的渠道。第二,应当简化审批流程,一些建设项目的审批与问题的解决需要复杂的程序流程,阻碍了海绵城市建设效率的提升,这就需要对于审批流程简化,明确审批的流程与要求,并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反馈给相关部门,通过加快审批来促进项目尽快地落实。

(三)完善监管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动少不了监管体系的帮助,当地政府应当对于监管体系进行完善,建立符合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监管体系,明确监管责任,设置监管机构。对海绵城市建设监管的重点应当放在资金监管与质量监管两个方面,规范建设资金的用途,确保资金用在合理的地方,并加强对设计、施工与验收等环节的审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质量[3]

(四)有效引导市场参与

海绵城市是一个巨大的项目,要想快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应当构建合作平台,引入社会力量,引导市场参与。政府应当积极地与社会机构、社会企业等沟通,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工作,鼓励有能力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之中,并在城市内部,培育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产业,通过政策的扶持,催生出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企业,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便利。

三、结语

总的来说,要想切实推进浙江海绵城市建设,应当系统谋划科学方案,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建设效率,完善监管体系,并引导市场参与,从而顺利建设海绵城市,为全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留下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陈华. 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策略研究 [J]. 珠江水运, 2022, (16): 33-35. DOI:10.14125/j.cnki.zjsy.2022.16.003

[2] 谢鹏贵,缪沁园. 厦门市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研究 [J]. 福建建筑, 2022, (08): 21-25.

[3] 孙亮. 西北干旱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策略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J]. 建设科技, 2022, (11): 66-6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