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疾病发生比较凶险,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较大威胁,发病后需要及时接受有效的干预,预防疾病持续进展。脑卒中是一种致死率、致残率都比较高的疾病,发病原因与患者的情绪波动、基础疾病等有关,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当中,且疾病具有较高复发率,发病后对患者脑血管产生不同程度损伤,可能会伴随着多种后遗症,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脑卒中偏瘫,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1]。当脑卒中偏瘫发生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下降,此时患者需要接受有效的康复训练,常规康复训练比较普遍,针对性比较弱,同时患者心理状态较差,会受到疾病与偏瘫的影响,常规康复训练不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对训练的接受度与配合度并不高,影响训练效果。综合式康复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在这一护理措施当中重视患者个性变化,能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内容,从而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2]。本文主要分析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实施综合式康复护理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经双盲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组中男女分别为23例与17例,年龄54岁到89岁,平均年龄(68.46±3.04)岁。参照组男女分别为25例与15例,年龄52岁到87岁,平均年龄(68.02±3.42)岁。比较患者一般资料,P>0.05。
纳入标准:患者均已经确诊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一般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脑部损伤或精神方面疾病;存在沟通障碍者;难以配合完成康复训练内容者;合并有其他严重病症,如重要脏器疾病;存在其他恶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等。
1.2方法
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需要完善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资料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为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有效性与重要性,加强患者的依从性与患者家属配合度;指导患者各种康复训练动作的正确方法,可为患者示范或通过视频播放让患者了解康复训练内容,前1周每天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后续要求患者家属为患者播放视频,让患者跟着视频进行训练,坚持锻炼。
实验组接受综合式康复训练,步骤如下:(1)良肢位摆放:指导患者取仰卧位,肩部稍微上抬前挺,上臂外展,手指外展且分开,掌心向上,上肢下可适当垫一个枕头,骨盆与髋部前挺,大腿微微内旋,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在患侧大腿下垫上一个枕头,避免下肢外旋,膝关节可稍微垫起并屈曲向内,足尖朝上;在患侧卧位时指导患者患肩前伸,避免患肩受到压力以及后缩等情况,肘部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微微张开,掌面朝上,检测腿部可屈曲,适当垫上枕头,患侧腿部在后,膝部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在健侧卧位情况下,可在患者胸前垫上一个枕头,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应该要使用纸卷或布卷割开,患侧腿部进行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侧肢体自然放置;每2h为患者进行更换1次体位。(2)患肢按摩:针对患者的患肢应该要加强患者的被动活动,由于患者的活动受限,在训练当中需要指导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训练内容开展相应训练,为患者患肢进行按摩,按摩力度从轻到重,尤其是要注意膝部、手部、肩部、足部等部位,按摩顺序为从大关节逐渐到小关节,幅度从小到大,从而牵伸挛缩肌肉、关节周围组织等,同时指导患者多做与挛缩方向相反的活动,尤其是踝背伸、外展外旋、前臂旋后等伸展活动,被动活动与患者的患肢按摩可交替进行,每次30min左右,每天进行3次。(3)患肢主动运动:在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情况下,可指导患者进行适当主动运动,指导患者进行桥式练习,从双桥逐渐到单桥,帮助患者双腿屈曲,双足平踏在床面上,臀部离开创面悬空保持3~5秒,而后缓慢将臀部放下,反复练习,同时可配合屈膝、伸髋、抬臀等训练方式;指导患者进行健侧、患侧翻身练习,强调在翻身训练时需要旋转骨盆以及前伸肩部,着重训练患者的下肢控制能力以及肩关节控制能力,在翻身过程中,应该要注意患者足背屈外翻,这一训练方式每天持续5~10min,且在训练中每天需要提升训练难度,促进患者恢复。指导患者进行床边坐位平衡训练,通过坐-站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刚开始训练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防护工作,由护理人员辅助进行坐位、站位,而后逐渐由患者独立完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屈曲、屈髋的患肢负重,随着患者康复训练逐渐加深,可适当进行步行训练,让患者自行徒手步行,而后逐渐开始负重步行,循序渐进。
1.3研究指标
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相关评分指标(NIHSS评分、FMA评分、ADL评分)、情绪指标(SAS评分、SDS评分)、护理满意度。NIHSS评分可评估患者神经缺损程度,分数与神经缺损程度成正比;FMA评分可评估患者的肢体功能活动,分数与患者肢体功能成正比;ADL评分可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数与其成正比。情绪指标: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分数越高则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1.4数据处理
选用SPSS25.0分析,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P<0.05为有意义。
2结果
2.1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相关评分指标
护理前,比较患者的评分指标,为P>0.05;护理后,实验组NIHSS评分比参照组低,其他两项指标比参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两组护理前后相关评分对比(x̄±s,分)
2.2比较护理前后情绪指标
护理前,患者的情绪指标对比为P>0.05;护理后,实验组比参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比较护理前后情绪指标(x̄±s,分)
2.3比较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参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比较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3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比较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当中,发病后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民死亡的首要原因[3]。脑卒中这一疾病的发生会给患者的脑组织产生不良损伤,从而导致患者产生偏瘫等后遗症,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不但需要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稳定患者病情,还要尽快接受康复训练,改善疾病预后,对提升患者后续生活能力有一定价值[4]。
从结果上看:实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情绪指标都比参照组较低,FMA评分、ADL评分与护理满意度比参照组较高,P<0.05。说明是综合式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比较好,在患者的康复护理当中,予以日常行为训练,综合训练方式的应用能促进患者根据计划开展康复功能锻炼,同时在训练过程中,护士全程跟随,有助于及时纠正错误的训练方法,强调动作规范,对患者特点开展针对性训练方式,提升训练效果[5]。通过康复训练之后,患者的一般情况有所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就有明显改善,从而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SAS评分与SDS评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有不同程度提升。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为患者提供有价值的榜样,通过训练患者也能积极了解到其他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机体功能恢复情况,产生积极期待,有助于让患者产生共感,进一步提升护理效果[6]。有研究表明:综合式康复护理的应用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存质量,这一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认为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开展康复护理期间,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保证护理服务工作水平持续上升[7]。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实施综合式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康复效果,也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雪颖,信馨,米扬,等. 雷火灸联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 中医药导报,2023,29(9):72-74.
[2] 林坤,闫倩,马云云,等. 智能化下肢综合评估训练系统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21):3927-3930.
[3] 万燕. 中频脉冲治疗仪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黑龙江医学,2022,46(12):1489-1491.
[4] 匡佳丽. 综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下肢矫形器改善肢体功能障碍的作用[J]. 中国伤残医学,2021,29(9):64-66.
[5] 孙慧,许坚.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干预效果[J]. 贵州医药,2021,45(2):330-331.
[6] 杨春霞,柯亚兰. 分析中西医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偏瘫患者的影响[J]. 中医临床研究,2021,13(14):86-88.
[7] 莫雪梅,刘秀容,代玉玲.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及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7):3181-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