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和目的
由于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生物课本里一些内容学生变得陌生,如八年级下《生物学》里的《昆虫的生殖发育》选以家蚕为例来说明的桑树是养蚕的必须树种,我们小时候大多养过蚕,可是现在许多学生不知什么是蚕,什么是桑叶了,更不要说养蚕,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思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生态园引种一些这样的树种,就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了。
我们还把桑蚕生活史及学生的活动照片做成宣传栏立在校园供更多的学生参观学习,达到科普的目的。我校生物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桑蚕养殖实践活动,不但让我们的生态园变成立体的教科书,丰富学生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养蚕前的宣传培训工作
养蚕活动是八年级下《生物学》里的《昆虫的生殖发育》的教学内容。家蚕是学生们比较容易亲近的生命,在养蚕活动中能够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家蚕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养蚕活动能够使孩子们更加兴奋、更加投入养蚕活动必将成为孩子们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对蚕进行饲养和管理,利用生物课时间,请生物老师对养蚕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介绍。
1、了解养蚕的悠久历史
让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悠久历史,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 4000 多年前就已经利用蚕丝来织丝绸。3000 多年前 就已经开始人工养蚕。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就有大量的蚕丝和 丝织品运往国外,有“丝绸之国”之称。外国人学到养蚕抽 丝技术已比我们晚了两千多年。中国丝绸在国际上一直享有 很高的声誉,被外国人争相购买,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 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起了重要作用。
2、指导学生养蚕,讲解养蚕相关知识。
桑蚕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它的一个世代须经过卵、幼虫、蛹、蛾四个形态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
出自诗人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赞叹了师德精神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精神。但从现在的生物学观点来看,诗人把春蚕丝吐尽之时为死的看法是错的,因为它并没有死去,只是走完了生活史四个阶段中的幼虫阶段,即将变为蚕蛹而已。
第二阶段 养蚕前的充分准备阶段,扦插桑树、建立桑树园区。
桑蚕属寡食性昆虫,除喜食桑叶外,也能吃柘叶、榆叶、莴苣叶等。所需的营养,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分等。桑叶是蚕最适合的天然食料桑树是养蚕的必须树种,桑树是一种落叶乔本,叶卵形,边缘有锯齿,叶片比较光滑。为了给蚕更多的饲料,老师带领我们对桑树进行扦插实验,使我们的桑蚕养殖实践活动有了食物保障。
第三阶段 精心饲养,记录生长过程
为了配合教学工作主要选择八年级的学生,采用课堂教学学习与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学校教师指导与兴趣小组学生家庭实践相结合展开。以个人为单位每人 20 只左右。参与养蚕的同学要做好以下工作。
1、用桑叶喂养蚕宝宝(蚁蚕——幼虫阶段)。
刚孵化的幼虫,遍体着黑褐色刚毛,体躯细小似蚂蚁,称蚁蚕将卵放在温暖的地方,随着天气逐渐 变暖,蚁蚕自己就会出来,蚁蚕一出卵壳就要喂食,因此要赶快用软毛笔或羽毛轻轻把它刷到桑叶上。
给蚁蚕喂食,每天至少 4 次看情况可适当的增加或减少。每次喂食量要适当,以免造成浪费。但是晚上要多放些叶子,因为蚕整夜都在吃桑叶。蚁蚕要用嫩叶喂,嫩叶一定切碎。给小蚕换叶时,可以直接把切碎的新叶盖在上面。等蚁蚕都爬到新叶上,就把新叶拿开,再检查旧叶上是否还剩有蚁蚕。从而减少蚕的伤亡和丢失,同时也便于清除残叶和蚕粪。
在采摘桑叶要注意爱护桑树,不要过渡折枝,每次采摘的叶不要多,更不能把树上的叶采光。
当蚕长到 3 龄大,就要及时换大的饲养盒子,蚕不能有挤压现象,从而保证足够的活动空间。这时候蚕的食量开始增大,要及时补充桑叶,饲料干了就要换,并及时清理蚕沙。
等蚕长到 5 龄,并体色变透明的时候,就是要吐丝结茧了,这时就要逐渐减少食桑量以至停食。用纸搭成小格子,蚕宝宝就会爬上去吐丝结茧了,结茧过程约需2~3日,幼虫期的长短因蚕品种和饲育条件而异,一般春蚕在24~25℃下约为24~26日,夏秋蚕在26~28℃下约为21~23日。
2、(蛹阶段)
蚕吐丝毕,体躯缩小略呈纺锤形,静止不动,这时称潜蛹(预蛹)。潜蛹是真皮层与旧幼虫表皮分离并形成蛹表皮的时期,约需1-2日。化蛹蜕皮是蜕皮激素作用的结果。刚蜕皮的蛹呈纺锤形,化蛹后约半个月左右完成成虫发育
3、(成虫阶段)
羽化后的成虫,吐出碱性肠液,以湿润和松解头端茧层,并用胸足拨开茧丝,从茧内钻出。翅初柔软褶叠,随蛾体干燥而展开。全身被覆白色鳞片,成虫不摄食,交配产卵后约经10日左右自然死亡。
4、卵阶段
椭圆形略扁平,约长1.1~1.5毫米,宽1.0~1.2毫米。卵壳表面有凹凸不平呈多角形的卵纹
第四阶段 学习 交流
1、要写好每天观察日记
除了填写好观察记录外,还可以写每个时段的观察日记,记录自己养蚕的心得体验,心情变化等。每发现蚕有比较明显的变化一定要有详细的记录。蚕蛹、蚕茧、蚕蛾、蚕卵这四个阶段要留有相片及标本。
当蚕完成了它的整个生长发育的四个周期后,组织 “我与蚕的共同成长记录”成果图片展览。
2、交流
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成果及观察记录、相片作品、标本进行展览交流,展示学生有创意的精彩瞬间。本次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使我镇全体在校学生受益,使他们真正懂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尊重自然,从而推动我镇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收获的果实
1、通过饲养家蚕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家蚕的生活习性。
2、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同学们学会运用简单的观察工具对生物体进行观察、采集数据,学会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及相片描述特征,学会长时间观察、记录生物成长与变化。
3、引导学习生物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生物学实践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感受中华科学文化。引导同学们在饲养家蚕实践活动中增进了解,感受中国的蚕桑文化的灿烂。
5、学会写时时观察日记,为学生创造接触大自然生物的机会,激发起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