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方式缺乏创新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当下中职学校的思政教育课程几乎全部局限在教师主讲之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个负责说,一个负责听,这样不但会导致思政教育没有效果,还可能使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心理,阻碍学生个人发展。当下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全面发展,但在教学方式上缺乏创新,长期采取传统教学方式就会阻碍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脱离教学标准
思政课程可以说是中职学生需要研习的重要学科之一,教师需真正发挥其作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但是实际的教学中,这一学科往往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相符,学生仅仅学习到了其中的知识却并未真正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例如,思政教学模块涉及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同时包含着习近平重要讲话等内容。教师针对这一内容教学,本该将学生的职业规划、国家社会发展以及学生专业结合起来统一讲解,以增强该章节教学的实效性。然而部分教师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并未真正将该内容的教学重点呈现出来,导致教学缺乏深度,同时偏离了教学标准。
二、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凸显价值引领
首先,扎实上好思政课程内容,筑牢核心素养理论基础。中职思想政治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实施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铸魂育人的主载体,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党制度、法治道德、职业素养和健全人格等符合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知识体系。因此,中职思政教学要紧扣课本内容,以此为立足点,构筑知识体系,筑牢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培育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教学中可采取输导启发、自主探究、实践认知再实践、典型案例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精神教育。
其次,挖掘思政课程之间的内在密切联系,构建核心素养理论体系。中职各门思政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中要将各门思政课程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构建培育核心素养体系,形成合力,将核心素养注入学生心里,植入学生脑袋。如:在学习“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知识点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知识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探究:结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现象,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探究中学生明白了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具有更大优越性和更强生命力,但新事物不会一帆风顺,要通过同旧事物反复较量向前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曲折过程。通过上述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学习,使学生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了信念,培育了政治认同等核心素养,为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
2、优化内容形式
中职政治课本素材丰富,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课本中有大量的案例材料、相关链接、名言典故、插图等,这些都是培育核心素养非常好的教育材料,老师要充分挖掘其育人因素,“传道”于“授业”之中,做到情景交融,在新课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育人。
(1)分析案例
在中职政治教材中有许多鲜活的事例、案例,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将这些人物和事例予以生动形象地展现,精心设计问题,探究分析,启发引导,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例如:在“职业对从业者素养的要求”这一教学时,对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理解,学生不易把握,教师将教材中“读读想想”的“最美司机”吴斌和在高铁“脚踝”上“绣花”的大国工匠这些案例以多媒体形式再现其人其事,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很快就能理解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实质。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明白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形成是在责任意识的驱动下,不言放弃、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中形成的。从而启迪学生从现在起,要不断培育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执着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到案例分析中培育核心素养。
(2)赏析插图
中职政治教材中图文并茂的图片资料是我们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欣赏分析插图,领悟寓意,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引发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政治课的育人实效性。例如:在“人民政府服务人民”这一教学时,学生不易理解服务型政府,将教材中汶川地震后重建、利比亚万人撤侨行动、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等画面制成图文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人民政府为人民,取得认同与共鸣。此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国能战胜这些困难?学生分析探讨中切身感受到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富起来了、强起来了,才能战胜这些困难,从而自发的更加热爱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祖国。做到在赏析图片中理解知识的同时增进了学生爱党、爱国情感,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3、完善考评体系
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还需促进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成果,保证评价结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质量。思政教学中,教师还需健全理实一体的教学体系,增强思政内容的学习,学生不可只学相关理论,还需在这一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以便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以多元评价主体促进思政课堂实践教学的课程实施。 其中, 学生自评重基础掌握,小组互评重成长获得,教师点评重引领发展,综合考评重客观全面。 各个评价主体分工协作,持续提升课堂实践教学效果。
二是思政课教研室负责课堂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测、评价、跟踪反馈与督导,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完善课堂实践教学评价标准。 班主任要辅助思政课教师做好学生全程化的诊断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促进课堂实践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三是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以目标评价、标准评价和过程评价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目标评价主要以学生个体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程度,以及在课堂实践教学中的思政成绩和能力素质达成程度为考评对象; 标准评价作为辅助评价方法, 一方面对学生的思政课程成绩或达标率进行衡量, 另一方面通过面谈、观察和教学跟踪监测了解学生的表现;过程评价主要是针对中职学校思政课堂实践教学过程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师生准备、学生表现、教学指导等相关情况进行评价。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教学对于中职学校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新课标对思政教学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还需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思政教师也需在这一基础上改革教学方式,优化评价体系,将思政教育真正融入教学体系中,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 何荣杰,冯宪军,阮传伟. 中职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教学浅探[J]. 文教资料,2020(26):83-84.
[2] 张俊峰. 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 文渊(中学版),2020(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