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脆性增加、骨密度变大,易诱发骨质疏松,增加骨折的几率。下肢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类型,而老年人疼痛耐受性不佳,机体免疫力不强,增加诊疗期间的难度[1]。为了确保预后,需在对症治疗基础上,重视疼痛干预以及康复训练,尽快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肢体功能,提升生存质量。本文以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为例,分析疼痛护理联合循序渐进式康复训练的干预价值。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中抽取此次研究对象,共计50,均于2022.01至2023.03参与研究,并将随机法作为分组依据,一组设为对照组,一组设为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男13例,女12例,年龄范围:60岁-80岁,平均(70.01±2.22)岁。
观察组:患者男12例,女13例,年龄范围:62岁-82岁,平均(70.98±2.31)岁。
以上内容对比(p>0.05),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联合循序渐进式康复训练。
常规护理:病情评估,生命体征监测,口头教育,术前准备,常规术后药物镇痛,积极预防并发症等。
疼痛护理联合循序渐进式康复训练:(1)疼痛护理:向患者讲述疼痛的原因、应对方式,借助疼痛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度,依照疼痛程度辅以不同疼痛干预方式,包括:播放轻快的音乐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通过冰敷以及按摩方式缓解疼痛、遵医嘱药物镇痛镇静等,必要时保护性约束(2)循序渐进式康复训练:依照患者的骨折程度和部位制定具体康复锻炼方式,初期以被动训练为主,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术后2-4d尝试卧位下床上主动训练,活动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双下肢交替进行;术后5-7d,如病情允许,无不适感,可尝试坐于床边,缓慢开展下肢各关节屈伸运动;术后7d,如无不适感,可尝试拄拐短时间负重站立,直至可以在他人搀扶或在步行器的辅助下于室内行走,后续根据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并逐渐开展走廊外行走以及上下楼梯等[2-3]。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术后下床时间与住院时间。
疼痛评分:通过VAS量表进行评估,量表分值0-10分,得分越低越好。
护理满意度:通过我院自制问卷进行调查(百分制),统计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人数。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对比情况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进行处理,涉及卡方检验与t检验,对比数据中p<0.05,则说明数据间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 术后下床时间与住院时间
详见下表一所示,术后下床时间与住院时间,观察组用时更短,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表一 术后下床时间与住院时间 (x̄±s)
2.2 疼痛评分
如下表二所示,疼痛评分,护理前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护理后对比差异明显(p<0.05),其中观察组的评分更低。
表二 疼痛评分 (x̄±s)
2.3 护理满意度
详见下表三所示,护理满意度,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其中观察组满意度更高。
表三 护理满意度 n(%)3讨论
手术是治疗骨折的有效方式,但术后恢复周期较长,且伴有疼痛感,使得老年患者术后的护理问题较多,而常规的疼痛干预缺乏分级管理,所有疼痛等级均实施一致的疼痛管理,易增加老年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加上老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低,运动耐力不佳,如不开展科学的训练方式,可增加不适感,因此,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联合循序渐进式康复训练可以保证护理内容的科学性,不会对患者造成二次创伤,还会确保镇痛的合理性,尽可能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以满足老年患者的特性,促进其康复。
综上所述,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采取疼痛护理联合循序渐进式康复训练可显著提升预后,不仅缓解疼痛程度,还可以促使机体尽快康复,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韦春萍.预见性护理在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的应用[J].蛇志,2022,35(01):97-100.
[2]赵丽,赵瑞雪.人性化护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8(01):199-201.
[3]潘莉英.针对性护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室护理中的运用[J].名医,2022,No.146(23):108-110.
作者简介:廖艾秋(1991-),女,籍贯:四川泸州,学历:本科,职称:护师,研究方向: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