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高致残率、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疾病,若未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则误用综合征、废用综合征会加重瘫痪的肢体,而影响病人的整体功能恢复,留下偏瘫等后遗症[1]。所以,积极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同时,给予康复护理,例如良肢位摆放,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缓解其功能障碍,进而降低后续护理成本,避免护理资源浪费,而帮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的家庭和社会中。因此,下文综述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1、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良肢位摆放的意义
1.1有利于后期康复治疗:据报道,早期进行良肢位摆放可增强脑部的可塑性,利于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出现新的轴突。再进行反复的康复锻炼,能让轴突建立新的、正常功能的神经网络,不仅能重组神经功能,还能对低位中枢控制的运动进行有效抑制,而抑制轴突链[2]。由此可知,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具有重要意义,可对抗或者防止挛缩的姿势,保护病人的大关节活动,例如手、肩、肘、膝等,让其不受限制,以利于后续其肢体功能的康复。据众多学者的跟踪调查显示,做过良肢位摆放的脑卒中偏瘫病人,其后期康复中,患肢做被动活动时的疼痛感比较轻,能有效减轻患者对康复护理的抵触心理,进而让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康复护理,进而降低致残率,并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以利于其重返社会。
1.2有利于各并发症的预防:据报道,早期良肢位摆放能预防异常肌痉挛,让其和拮抗肌处于平衡状态中,进而预防偏瘫肢体发生各并发症,例如关节挛缩、足下垂、肩关节疼痛、失用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等[3]。于此同时,良肢位摆放还能加速血液循环,进而预防褥疮,增加病人的空间感和舒适感。此外,良肢位摆放还能预防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
1.3能增强病人对康复知识的了解: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期间护理人员会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知识宣教,能增加病人对康复知识的了解,进而积极进行康复锻炼,以便早日回归社会中。
2 良肢位摆放的机理
需根据病人的肢体功能所处的阶段,对良肢位进行设计和摆放,并让其贯穿在整个康复中,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
2.1软瘫期良肢位的摆放:软瘫期也被称作驰缓性瘫痪期,即发病后的几个小时至几日。因肱骨头2/3部位在关节囊外,肩关节的稳定性比较差[4]。于此同时,软瘫期患者,其患肢肌张力和肌力均有所下降,且肩关节四周的固定机构强度也有所降低,再加之患肢重力作用下,肱骨头易从关节囊脱出,而引起肩关节半脱位。所以,软瘫期,患者无论调整至哪种体位,肩胛骨均要在正确的位置。
2.2痉挛期良肢位的摆放:脑卒中后3周内,大多数病人会发生痉挛,其是因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自然恢复中必然出现的症状。痉挛姿势表现为肘关节屈曲、下肢外旋、前臂旋前、髋膝关节伸直、肩下沉后缩、足下垂内翻,甚至影响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恢复[5]。而良肢位摆放,则能有效预防异常肌痉挛,让其和拮抗肌维持平衡,避免痉挛持续或者加重。正常情况下,下肢伸肌痉挛,则体位摆放在屈曲位。上肢屈肌痉挛,则体位摆放在伸展位。
3、常用的良肢位摆放方法
3.1患侧卧位:侧卧,患侧肩关节屈曲,向前伸肩胛骨,伸展肘关节,旋后前臂,背伸腕关节,伸展手指、患侧下肢,轻度屈曲膝关节[6]。而对于健侧,轻度屈曲膝关节、下肢髋关节,并垫上枕头,背部放上海绵翻身垫。注意,期间躯干要保持放松状态中。
3.2仰卧位:仰卧位躺在床头,头部垫上高度适宜的枕头,而面部偏向患侧,胸椎勿屈曲。于此同时,将枕头垫在患侧肩关节下,让其肩胛骨向前突。还要伸展上肢肘关节,放置在枕头上,背伸腕关节,而掌心朝上,伸展手指。此外,将海绵翻身垫放在患侧臀部下,让其患侧骨盆呈前突样,预防髋关节外旋、屈曲,并在腘窝位置外侧垫上软枕,避免髋关节外旋、外展。注意,床尾和足底间要放置一个硬枕,让足部在中立位,避免踝关节跖屈。
3.3健侧卧位:向前方伸直患侧上肢,前屈肩关节至90°,下方用厚软枕进行支撑,而健侧上肢无特殊摆放要求,可自由摆放。于此同时,屈曲患侧膝关节、下肢髋部,放置在软枕上。此外,伸展健侧下肢髋关节,轻度屈曲膝关节,并将海绵翻身垫放在患者背后,而其躯干要处于放松状态中。
3.4轮椅坐位:对于身体条件、病情等允许条件下,要鼓励患者尽早离床,可坐在轮椅或者椅子上,期间伸直躯干,踝关节、膝、髋保持90°。于此同时,处于屈曲位,期间臀部要坐在椅子的最后方,让两侧臀部负重相同,避免臀部前置导致身体后倾[7]。注意,膝关节以下和地面垂直,预防患侧髋关节外旋、髋关节外展、患侧踝关节跖屈、患侧踝关节内翻。
3.5床上坐位:患者处于屈曲位,将枕头垫在患者背部,伸展躯体,两侧上肢处于伸展位,并放在桌子上,臀部下也要放置软垫,屈曲双膝至50°~60°,且膝下也要垫上软枕,患侧足底放置沙袋,保持踝关节背曲或者中位。注意,脑出血患者发病3周后,且生命体征平稳后,才能进行床上坐位良肢位摆放。
4、良肢位摆放的注意事项
(1)患侧卧位时,因拉长了患侧,所以痉挛会有所减轻,再加之病人体重作用在患侧,而对患侧感觉有一定刺激性,进而降低痉挛发生风险,以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进而对回归社会和家庭奠定坚实的基础。
(2)仰卧位时,会受到紧张性迷路反射、紧张性颈反射等影响下,易发生姿势异常[8]。所以,仰卧位时间不宜过久,且要定时检查患者良肢位姿势的保持状况。
(3)健侧卧位时,尽量前伸患侧上肢,而患侧踝关节要处于中立位,患手放置在枕头上,五指保持伸展位。
(4)由于良肢位是根据治疗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所以,要定时变换体位,最好每隔3个小时翻一次身,预防关节挛缩,避免其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
(5)坐位时,要做好保护性约束,例如用床档等,且家属要陪伴在患者的左右,以保障患者安全,避免其身体失衡而出现意外伤害,例如坠床等。
5、小结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医护人员也越来越重视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不仅能增强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还能提升病人下肢、上肢的肌力,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良肢位摆放是一种有效、易行、简单的康复护理方法,早期进行良肢位摆放,不仅能在病房中进行,还无需过多的器械和设备,且护理成本比较低,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可显著减小残障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利于偏瘫患者的身体康复。
目前,良肢位摆放没有被广泛应用和推广,可能和康复专科护士配备不足、护士不了解康复知识、健康宣教不到位等有关,致使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良肢位摆放操作指南,各位护理工作者需予以高度重视,为患者制定有效、针对性的良肢位摆放方法,以期制定系统、合理的操作指南,为专科护士、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参考。此外,加强患者的随访,持续指导患者、照顾着,以加强、巩固患者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钟和,纪龙飞,邓文洁等.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在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03):371-374.
[2孙云焕.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05):101-102.
[3]燕文娟,李壮苗,余梦婷等.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属良肢位摆放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22):23-26.
[4]唐玲.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27):3925-3927.
[5]葛孟艳.生物电干预结合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16):48-49.
[6]史小英.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2):52+69.
[7]崔婷.良肢位摆放联合局部振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8):82-84.
[8]余艳.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影响的Meta分析[J].沈阳医学院学报,2020,22(02):123-12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