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分析
骆林利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骆林利,. 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分析[J]. 现代康复医学,2022.9. DOI:10.12721/ccn.2022.157094.
摘要:
目的 分析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法对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产科阴道分娩产妇92例为分析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锻炼治疗,研究组采用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法治疗。比较治疗2个月后两组的盆底肌张力恢复、阴道肌电压和肌张力改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盆底肌张力恢复、阴道肌电压和肌张力改善情况更优;研究组产妇子宫脱垂、尿失禁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法应用于阴道分娩后产妇,可有效改善盆底肌张力,减少子宫脱垂、尿失禁等并发症的发生,对其产后盆底肌张力康复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产后电刺激盆底肌锻炼阴道肌张力并发症盆底康复
DOI:10.12721/ccn.2022.157094
基金资助: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由妊娠及分娩、创伤、退化等因素导致盆底支持薄弱,继而盆腔脏器移位,连锁引发其他盆腔脏器的位置和功能异常。女性在妊娠过程中,随着孕周增加,胎儿在子宫内不断生长,子宫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盆底肌肉因长时间牵拉处于高张力状态,同时盆底组织因体内激素水平改变而支撑能力减弱。在阴道分娩时,胎儿对盆底的压迫,使盆底承受张力增大,易对盆底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盆底肌肉筋膜损伤,最终致使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1,2]。若盆底肌未能得到恢复,可造成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生殖道瘘以及性功能障碍等多种并发症发生,对日常生活以及夫妻生活质量影响较大[3,4]。因此,加强产后盆底康复的重视,促进分盆底肌力的恢复,对产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随着三胎政策放开,产后患有盆底功能障碍女性概率升高,对盆底功能障碍治疗最佳时机为产后6周[5]。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单一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可避免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和增强盆底肌肉弹性及功能,但改善产妇盆底功能的效果有限[6]。随着临床上新推广的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法不断应用,带来了新的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参考模式。本研究通过对产妇进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分析该治疗方式对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产科阴道分娩产妇92例为分析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研究组产妇年龄20~38 岁,平均年龄(27.69±3.39)岁;孕周39~41周,平均孕周( 39.33±0.63)。对照组产妇年龄21~37 岁,平均年龄(27.84±3.46)岁;孕周39~41周,平均孕周( 39.41±0.77)。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单胎足月妊娠,阴道分娩;孕妇依从性好。

排除标准: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者或高血压者;严重内外科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等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盆底肌锻炼治疗。运动前,排空膀胱,放松呼吸,仰卧位于床上或地板上,双臂放在身体两侧,双膝微曲并拢,腹部用力,气沉下腹,吸气收缩肛门维持5~8秒,呼气放松肛门10秒,重复收缩再放松,反复训练15~25分钟,每天练习三次;接着做肌肉牵拉运动,臀部收紧,双腿向上升抬并向内牵拉,维持5秒后再放松,重复训练10组该动作,每天练习三次。

研究组:在上述常规盆底肌锻炼基础上联合电刺激治疗。使用PHENIX盆底康复治疗仪,康复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对电刺激感受程度,酌情调整电刺激强度,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周可进行2~3 次,连续治疗2个月。

1.3观察指标

(1) 盆底肌张力恢复; (2) 阴道肌电压和肌张力改善;(3) 子宫脱垂、尿失禁等并发症发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盆底肌张力恢复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恢复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盆底肌张力恢复比较[n(%)]

截图1744001961.png2.2两组阴道肌电压和肌张力改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阴道肌电压和肌张力改善幅度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阴道肌电压和肌张力比较(x̄±s)

截图1744001977.png2.3两组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产妇子宫脱垂、尿失禁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截图1744002002.png3讨论

女性盆底肌肉筋膜承托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并保持其正常位置,妊娠和分娩可引起盆底结构缺陷,产后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阴道松弛、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生殖道瘘以及性功能障碍等多种并发症。若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探讨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促进产妇身心健康的恢复、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目前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但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术后疼痛、后遗症、并发症、创伤疤痕、高昂的治疗费用等问题显现出弊端,尤其是爱美女士。和手术治疗相比,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法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无创伤、安全系数高、疼痛较轻,因此越来越受到广大爱美产妇的青睐。长期的临床研究证明,盆底康复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重要的方式,而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能有效防治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还具有提高性生活质量等作用。目前,盆底肌锻炼是女性产后盆底肌康复中应用的治疗方法[7],其无需其他器械辅助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产妇的尿道口、阴道、肛门等处的肌肉收缩能力,促进恢复阴道紧缩,改善产妇盆底肌血液循环,还有助于改善产后漏尿等并发症的问题,但临床效果有限。辅以盆底电刺激可直接作用于肌肉,利用特定参数的脉冲电流刺激盆底肌肉神经,有利于改善盆底肌肉舒张与收缩状态以及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电刺激疗法可以有效减少盆底肌肉损伤和萎缩,增加阴道及盆底肌肉组织弹性,促进盆底肌肉的血液循环,使盆底肌张力得到快速的恢复[8]。有研究提出,将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法联合应用于分娩后产妇,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产妇盆底功能恢复[9]

有研究表明,产妇恶露干净后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最佳时期。王雅贤等研究发现,产后6周是最佳时机,对产后42天妇女进行盆底肌筛查及康复治疗意义重大[10]。因此本研究在产妇产后42 天后对其进行治疗。在本研究中,研究组盆底肌张力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产后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法可促进产妇盆底肌张力恢复;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两个月后阴道肌电压和肌张力改善幅度较大,提示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改善产妇阴道肌电压和肌张力方面效果明显;在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生方面,研究组产后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法均有极大的改善,使得产妇盆底肌力及弹性得到提升,避免产后并发症发生以及阴道松弛等症状。本研究提示产妇产后盆底肌锻炼,不仅可以锻炼盆底肌肉组织力量,还有助于身材的恢复,改善其产后心理问题。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法,促进盆底肌肉与神经恢复,避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使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叶仁静等[11]研究应用盆底肌康复锻炼辅助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影响中发现研究组的恢复有效率、盆底肌力评分和盆底肌肌电压值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子宫脱垂等明显少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

综上所述,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应用于阴道分娩后产妇,可有效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张力,能减少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等并发症的发生,对其产后盆底康复,生活质量恢复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环, 龙腾飞, 李丹彦, 等. 产后盆底康复流程第三部分——产后盆底康复措施及实施方案[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5, 31(6): 522-529.

[2]高原, 李雯华. 产后盆底康复的个体化治疗100例临床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8): 936-939.

[3] 曾立群, 谢晶晶, 阙彩珍, 等. 产褥期坚持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产后康复的影响[J]. 吉林医学, 2013, 34(6): 1038.

[4]赵茜, 申红刚. 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1): 26-27.

[5]马喆,李环,张薇颖,等.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肌作用分析[J]. 生殖医学杂志,2015(1):32-36.

[6] Li C, Cong Y, Wang B. The efficacy of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for pelvic organ prolaps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la-analysis[J]. Int Urogynecol J, 2016, 27(7): 981-992.

[7]陈娟,李锐.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凯格尔训练及阴道哑铃对产后盆底器官脱垂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6):90-92.

[8] 梁晓斯. 探讨仿生物电刺激对产妇产后的康复效果[J]. 中国实用医药, 2019, 14(23): 61-62.

[9] 刘娅. 功能锻炼联合生物电刺激对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的效果[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29(17): 176-177.

[10] 王雅贤, 刘颖琳, 陈少青, 等. 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8): 593-595.

[11]叶仁静, 俞红丽.盆底肌康复锻炼辅助生物反馈电刺激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研究[J]. 医药论坛杂志, 2018, 39(7):52-5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