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技术》课程中专业知识和技能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教学初探
罗萍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罗萍,.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中专业知识和技能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教学初探[J]. 现代康复医学,2022.10. DOI:10.12721/ccn.2022.157104.
摘要:
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进行《康复评定技术》课程育人改革与实践,根据岗位需求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思政元素相结合,使课程育人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 康复评定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点思政元素
DOI:10.12721/ccn.2022.157104
基金资助:

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后,中共中央、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多个“三全育人”相关文件,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要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1]。在高职教育中,课程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环,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在《康复评定技术》教学中充分进行了课程育人改革与实践,将课程中专业知识和技能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具体实施如下:

1 以人为本、法制教育---康复评定与职业操守、法制教育相结合

现代医疗服务模式要求以患者为中心。康复评定是对伤病残患者的功能状态及其水平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并对其结果作出合理解释的过程。康复评定操作过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掌握恰当的时间,不引起患者的疲劳;消除患者和家属的不安,争取他们的配合;注意患者反应并做好防护,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通过临床举例和伤医的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引导学生多角度为患者着想,以患者为中心,注意与患者沟通技巧,消除患者不安,注重患者隐私和安全,遵循以人为本、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帮助学生了解行医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法律责任和义务,培养医学生的法制思维意识。

2 遵循规律、实事求是---遵循反射发育规律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

反射发育成熟过程经历脊髓、脑干、中脑、大脑水平四个阶段,特定的反射在一定的年龄段出现和消失,因此不能惯性思维,以某种反射检查阳性或阴性作为正常与否的标准,而应考虑其对应的年龄,再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如同样是低水平反射检查(如脊髓水平的吸吮反射)出现阳性、高水平反射检查(如大脑皮质水平的坐位平衡反应)阴性,在小于2、3个月的婴儿是正常的,但是在12个月的婴儿则考虑反射发育迟滞。据此教育学生做到遵循人体发育的科学规律,对测试结果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判断,不能按惯性思维随意做出结论;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行医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不可主观臆断。

3 科学操作、职业规范---康复评定技术实验与职业规范教育相结合

在医学临床实践工作中,要求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关节活动度检查”等操作,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注重与患者沟通,注意患者安全,避免引起患者疲劳,防止患者出现意外情况;尤其针对老年患者、严重功能障碍者及合并多种疾病患者,强调尊重病人、关爱病人,引导学生科学操作,遵守操作规范,培养责任心,由小及大、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强化职业规范意识,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4 尊重科学、循证思维---感觉定位评定与临床循证思维的培养相结合

临床工作注重循证思维。感觉传导通路如同电路,任何一处连接中断皆可引起感觉传导中断,导致感觉障碍;根据感觉传导通路中不同部位损伤所致的感觉障碍范围和临床表现特点可反过来推断感觉障碍发生的部位即定位判断。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循证思维方法,尊重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准确地找到问题实质,有的放矢地进行康复治疗,从而避免走弯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减轻病人痛苦。

5 科学分析、充分利用---痉挛的评定与辩证思维训练相结合

事物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要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好坏面。如何利用障碍有利的一面、改善不利的一面是辩证法在康复工作中的应用。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异常表现,对康复治疗和患者的功能恢复来说,既有导致患者运动障碍等不利之处,亦有减少患者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和辅助患者站立、行走等有利的方面。科学分析和充分利用痉挛的有利方面,改善不利方面,有利于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通过设计“痉挛的利与弊”的小组辩论,启发学生辩证思维,并运用到以后的临床实践中,科学分析并解决问题。

6 辩证施治、维护自尊---步态评定与临床辨证施治、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步行周期是步态分析的基础,在掌握正常步行周期基础上完成异常步态的定性分析,与正常步态对比并分析异常步态产生的原因,从而有利于临床辨证施治;同时在进行步态评定过程中尊重患者,不因步态异常而嘲笑患者,维护患者自尊;尊重患者需求,根据患者表现进行辩证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课中通过分组游戏和角色扮演(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一人或多人扮演各种异常步态,另一组判断为何种异常步态及原因,然后两组交换角色,全班同学进行评价)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常见异常步态的特征从而做出正确的评定,也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施治的思维模式。

7 四个自信、爱国教育---肺功能评定与四个自信教育相结合

通过因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SARS后十余年出现后遗症的肺功能障碍案例,结合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强调医务人员的敬业、奉献精神,社会群众的识大体、顾大局(与西方国家群众和文化对比),党和政府的重视(重视生命和人民群众的安全),传统中医在抗疫中的作用,我国的抗疫成果,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四个自信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爱国、爱传统文化的精神。

8 耐心细致、关爱病人---认知障碍评定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

认知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程度,严重认知障碍导致患者生活严重依赖他人,在进行认知评定时患者大脑反应迟钝,语言表达障碍也需要更加耐心细致的态度和关爱病人的职业素养。通过模拟角色扮演使学生练习认知障碍评定操作的同时充分了解认知障碍的表现、体会临床康复评定工作中如何与患者沟通、关爱患者,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9 尊重隐私、大医精神---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与大医精神教育相结合

日常活动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每天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共性的活动,进食、梳洗、如厕、行走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焦虑、抑郁,使患者自我形象崩塌,丧失自尊、自信,影响与人交往和家庭关系,作为康复治疗师一方面同情患者,同时更应注意其安全,做好保护,在进行穿衣、洗浴、二便等评定时尊重患者隐私、在工作中展现大医精神,着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0 关爱残疾、尊重生命---生活质量评定与尊重生命教育相结合

康复医学所面对的对象多为残疾人,康复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改善患者功能、发挥潜能、提高生活质量。在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定时,通过举例和图片、视频和桑兰事例,让学生体会患者在出院后回归社会时的生活中的不适应,从而在医院治疗中尽量为患者长远生活着想,本着关爱残疾、尊重生命的态度,重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和心理问题,为患者能够更好地回归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11结语

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康复评定技术》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点与思政元素结合,课程育人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和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曹荣瑞. 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关键问题和落实机制[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12): 96—10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