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强化关节训练联合家庭康复效果及对运动功能、下肢深静脉血的影响
彭兰芬 徐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彭兰芬 徐艳,. 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强化关节训练联合家庭康复效果及对运动功能、下肢深静脉血的影响[J]. 现代康复医学,2022.12. DOI:10.12721/ccn.2022.157125.
摘要:
目的 围绕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强化关节训练联合家庭康复护理的干预方法,评定其对运动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基于特定对象(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地点(本院)与时间(2021年8月-2022年8月),共选取50例,将其展开分组(2组,每组25例,所用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A组给予常规护理,B组基于此,开展强化关节训练+家庭康复护理,就两组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与峰速。结果 B组干预3个月时的Fugl-Meyer评分及静脉血流速度、峰速均较A组高(P<0.05)。结论 针对经检查确诊的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给予强化关节训练与家庭康复护理相联合的方案来干预,能显著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率的提高。
关键词: 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强化关节训练家庭康复护理
DOI:10.12721/ccn.2022.157125
基金资助:

脑梗死是当前临床中一种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原因为脑组织供血、供氧瞬间下降或出现暂停情况,致使其处于一种严重的缺氧、缺血状态,由此造成脑部发生明显的病理性改变,致使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肢体功能障碍是脑梗死发病后的一种常见体征,而上、下肢运动障碍则为其典型表现;当发生此障碍后,应及早给予治疗,且以肢体运动、康复锻炼的方式来促进肢体不协调情况的改善,促进脑梗死后遗症的最大程度改善。针对传统的康复训练而言,其在改善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上,效果欠佳,而强化关节训练的重心在于通过强化踝关节运动锻炼,促进患者肢体运动的恢复;家庭康复可以使患者在出院后,仍能够获得持续且优质的护理支持。本文围绕本院收治的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采取家庭康复护理联合强化关节训练的干预方案,就其效能实施评定,现就此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8月-2022年8月这一期间内,将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为对象(5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在A组25例当中,最小年龄44岁,最大75岁,平均为(62.78±3.56)岁,男性15例,其余为女性(10例);B组中,年龄45~76(62.75±3.54)岁,男、女比值为14:11。两组基线资料经逐项比对,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1)都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如CT、MRI等);(2)年龄均>40岁;(3)没有精神类疾病,能够实现正常化交流;(4)首次发病。排除标准:(1)存在较差依从性;(2)患有全身出血性疾病;(3)合并急慢性传染病、严重基础疾病;(4)恶性肿瘤、先天性肢体障碍等。

1.2方法

A组实施传统护理,如告知患者低脂、低盐饮食,定时为其翻身叩背,引导患者咳痰、咳嗽,必要时可进行吸痰操作,预防痰液窒息、呼吸道感染等情况。B组基于A组,实施强化关节训练+家庭康复护理:(1)强化关节训练。护士依据患者病情、体制等情况,专门为其制定详细且深入的强化关节训练方案,在训练早期,辅助处于卧床状态的患者定时翻身(每2h进行1次),然后依据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指导其躺卧位运动、独立进行翻身,并向坐位、站立运动转变。①躺卧位运动。辅助患者开展内外翻、踝部背屈、踝关节等运动,且恰当实施股四头肌、股二头肌收缩运动,对患者的臀部进行拍打,使其肌肉放松。②坐位运动。搀扶患者坐于椅子上,用脚或脚踝做写字动作,伸直小腿,踝关节、膝关节自然放置,起初可开展小幅度的写作训练,并逐渐向大幅度过渡。③站立运动。辅助患者站在墙边(背部靠墙),足跟与墙面之间保持10~15cm的距离,将双肩当作支撑点,做顶胯运动(向前),持续1~3s,缓慢收回,反复行此动作;3次/d,每次20min。(2)家庭康复护理。将此病病因、预防及治疗方面的知识讲解于患者及家庭照护者,并把居家康复护理知识一并告知,如对患者开展拿筷子、喝水、脱鞋穿衣等训练进行监督,按摩患肢等。具体为:①照护者帮助患者行功能位,多体位定时交换(如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及仰卧位等),且将翻身技巧教于患者,要求其定时翻身,1次/2h。②对关节进行活动,辅助患者下肢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从近到远开展伸屈活动,做到动作轻柔、舒缓,30min/次,每日2次。③指导按摩。照护者可按压患者的曲池穴、足三里、环跳等穴,力度适中,15~20min/次,2次/d。护士定期电话随访(1次/周),对患者在家中的训练情况进行了解,依据患者恢复情况对关节运动方案进行调整。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下肢运动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与峰速(均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时)。(1)下肢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评定量表行此操作,下肢总分为34分,分值越高,表明有着越理想的下肢运动功能。(2)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与峰速。用南京科进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双下肢血管彩超(KJ-2V6U型)实施检查,对静脉血流的速度、峰速进行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SPSS23.0展开数据比对,计量、计数资料分别由t、X2实施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Fugl-Meyer评分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3个月时,两组评分均有升高(P<0.05),而在具体升幅上,B组大于A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的Fugl-Meyer评分(x̄±s,分)

截图1744009484.png2.2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情况对比

两组干预前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与峰速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干预3个月时,两组静脉血流速度、峰速相比干预前,均有升高(P<0.05),而B组较之A组,升幅更大(P<0.05),见表2。

表2  对比2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与峰速(x̄±s,cm/s)

截图1744009496.png3.讨论

脑梗死是由脑供血异常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引起的一种疾病类型,有着非常高的致残率,经常会造成各种功能性障碍,如失语、偏瘫等。所以,做好康复训练工作,十分必要。需指出的是,围绕患者病情实况,制定专业且优质的康复方案,如肢体功能训练等,有助于患者患肢功能的改善,为其早期重回家庭与社会提供助力。

从本文可知,在干预后,B组下肢Fugl-Meyer评分相比A组,显著偏低。提示家庭康复护理联合强化关节训练,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障碍情况,此结果与相关研究的结论相一致。原因为:强化功能训练的干预措施秉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强化对踝部的训练,持续性牵伸小腿三头肌,能够增强跟腱的延展性,预防小腿三头肌出现痉挛情况,另外,还有助于踝背伸关节活动度的维持,最终达到改善肢体功能的目的;而与家庭康复护理相联合,能够帮助患者知晓康复锻炼的作用与效能,增强锻炼信心。另从本文发现,B组静脉血流速度、峰速均高于A组。提示此种联合方案能够促进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量的提高,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原因:强化关节训练在训练的方式上,采取的是递进形式,因此,通过对膝关节实施伸屈运动,对静脉血循环有利,且通过对患肢进行按摩,可以对周围神经组织形成规律性刺激,故能加速下肢静脉血回流,促进血流速度的提高。此外,由于足底静脉实为一个静脉泵,通过背伸、内外翻踝关节,能够产生压力,将“踝泵”作用较好的发挥出来,增加静脉回流速度。

综上,采取强化关节训练与家庭康复护理相联合方案对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干预,不仅能对其下肢运动功能给予有效改善,而且还能提高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率,预防血液不良情况的发生,值得临床深入性推广。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