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张志科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志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研究,2022.7. DOI:10.12721/ccn.2022.157234.
摘要: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课堂四步渗透法”,分重点、分学段、按次序、有目的地在小学思政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梳理-探寻-联系-践行”环节,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的有益探索,并归纳出可操作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策略研究
DOI:10.12721/ccn.2022.157234
基金资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是培育、发展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笔者在长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教学中,通过“四步融入法”,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文化底蕴、家国情怀的途径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梳理——梳理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

(一)抓准教材的传统文化素材渗透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供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点很多,渠道众多、形式多样,在实践过程中,可操作性性比较强的平台或载体,主要在于人物传记、经典故事、社会民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等。在教材处理中,执教者要按年段,分门别类对传统美德、传统文化、节日假庆、工艺制作、特色传承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梳理,找准传统文化的渗透点。

(二)抓准“活动园”的相关实践作业的设置

如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活动园”,执教者可通过图文并茂揭示文字来源、意义、使用等客观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汉字的演化过程有直观的了解。之后,可通过小组展摊、文字自白、文字故事会场等的形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体验传统文化的魔力。最后,让学生向周边的家长、伙伴、社区介绍汉字,这个搜集分享汉字背后故事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

(三)梳理教材中的传统美德并挖掘与此相关的生活素材

在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跟中华传统美德相关的设计非常多,执教者可以通过认真阅读编者的说明,理解编排意图,整理出一整套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又接地气的小学生行为规范准则。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通过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补充相关背景材料,争取从最受学生关注的地方入手,多渠道多方式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内外的呈现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在宽松、民主、积极的氛围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感悟、升华,做到“知行合一”,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价值。

二、探寻——在由浅入深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笔者所在研究团队认真研究了道德与法治教材体系,在思政课堂和各学科课堂思政教学中捋清各个层次的融入要求,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充分探索学科融合发展的路径。笔者发现,在各学段,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随年龄的升高,呈正态分布,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中,要特别注重教学步骤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教学方式分级分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执教者要认真研读德育实施指南和新课程标准,准确分解课程目标,增添新时代的新元素,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方式,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层次性和整体性,可为每个年级段分别设计合适的学习目标,并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设计。比如,在小学低年段阶段,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传统节日为突破口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例如,参观革命遗址,充分发挥革命遗址在革命传统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体验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等;活用红色资源,致敬英雄模范,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走进烈士陵园、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小学中高段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比如,《传统节日中的“家”》是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家庭的记忆》的第三个栏目。执教者可以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家庭观念。接着以古诗配画的活动,渗透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团聚的契合点。最后加强动手实践,收集与“家”有关的诗句和名言,进一步体验课程中蕴含的理念,丰富对传统的认知。

三、联系——在生活情境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执教者要充分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现实、贴近童真、接地气的方法,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心灵,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引导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生生活中,可以给孩子们讲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中华经典故事,课余时间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舞狮、弹古筝、放风筝等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给孩子们的快乐。同时,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无形中会影响到家庭,形成良好的家风、民风,让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比如,在春季开学后,组织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学生以图文、视频、现场解说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将家乡独有的“年味”有声有色地展现在课堂中,从衣食住行等多个角度,与伙伴们一起解读了春节习俗代表的美好祝愿,以及背后的文化底蕴。红糖年糕、炸麻叶、拜天公、“时来运转”、宗祠文化、传统宴席……这些点点滴滴的春节习俗构筑起了年的味道,凝聚成了家的温暖,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年味”。以真实活泼的生活事件作为思政科上的教学资源,通过现场教学,充分给予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的实际指引。比如,《我很诚实》是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3课,笔者在执教过程中,通过案例故事、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辨析诊断,“辨是非,明事理”,引导明确,那些因为恐惧、胆怯、虚荣好胜、恶作剧等原因而说谎的行为都不值得提倡。从前面的铺垫学习中,也能感受到说谎带来的后果。说谎不仅使我们的内心感到羞愧、自责、难受,还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甚至还会损害别人的利益。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辨析、表演、分享,有效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学会自觉地用诚实的行为解决问题。

四、践行——在合作探究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不能盲目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而是要在家庭、社区、社会中加以拓展。以《走进中华文化传统节庆》活动案例为例,春节、元宵节,是中国人喜庆团圆的节日,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日子。组织学生在节日期间设计温馨的节日祝福语,在与家人走亲访友拜年时灵活表达节日祝福,培养孩子与家人、朋友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中秋是我国的传统佳节,蕴含着吉祥、团圆等美好寓意。以诵读传统经典诗句,齐唱名谣的方式来欢庆中秋佳节,诵读内容及形式丰富多彩。在愉快的氛围中,少先队员进一步了解中秋习俗,激发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重阳节,传承至今,已添加了敬老等内涵,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于重阳之日感恩敬老,在现场为老人们讲解义诊流程、为老人们剪指甲、为老人们泡茶、教老人们使用手机。同学们亲切陪老人们聊天、话家常,一声声“爷爷”“奶奶”叫得老人们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活动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还对老年驿站的活动室进行了打扫。让学生理解重阳节背后真正的内涵,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一)自主探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心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以现有的经验为基础,积极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从而对优秀传统文化主动建构新的认知”。学生从课堂学习的需要出发,充分开展自主探究,在综合利用已有经验与现实材料对话交往的过程中,不仅从教材中获取了传统文化的知识,也对生活现象、互动交往中传递的各种手段和材料,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建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从生活中获取语义信息和鲜活生动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规则和形式,从而对感受祖国璀璨文化、历史和思维方法不断形成新的理解和认识。在执教过程中,执教者可多渠道、全方位激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采取自主探究的方法,重视问题导向、自设情景、独立解答、合作探究。

(二)项目化学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情

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适时适当开展项目化学习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加有凝聚力。以“清明节”为例,在制定清明节项目化学习方案时,充分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每个年级分别罗列了“必选项目菜单”和“自选项目菜单”,内容包括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背诵清明诗词等清明文化知识以及扫墓、放风筝、感恩亲人等清明传统活动。清明假期结束,学生上交了一份项目化学习成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又如,在“我们来抽丝”项目式学习中,组建学习共同体,重现古人抽丝造衣的场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欲。通过浸泡(煮茧)、找丝头、绕蚕丝、算丝长这四个步骤,带领学生体验了一把抽丝过程,在活动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人丝织过程的不易。

(三)合作探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境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施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和思维发散,强化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做自己时间的主任,以及对学习共同体伙伴学习进展情况的关心。以“团团圆圆过中秋”为例,该内容是部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个主题,二年级小学生活泼可爱,形象思维能力强,有一定的中秋节的生活经历与记忆;但是因为年纪尚小,对中秋节的认知更多停留于外在的形式,不了解中秋佳节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执教者通过建立合作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引导学生更深层次体会中秋节的团圆之意,感受合家欢乐的美好亲情与优秀传统文化。总之,全盘梳理、深入思考、用心挖掘使用思政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抓准渗透点,优化作业设计,有效探寻结合方式,充分将生活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也能真正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中国教育报.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 中小学德育, 2014(04):4-7.

[3]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节录);[J]. 教师教育论坛, 2017(8).

[4] 吕玉刚.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成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J]. 人民教育, 2017(18):44-47.

[5]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 山西教育(管理), 2019(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