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退变,又称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或者是增生性骨关节病,是随着年龄等因素变化下膝关节出现的骨质增生情况,膝关节退变的发生会给病人的生活水平造成严重影响是导致中老年人出现残疾的重要原因[1]。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膝关节退变在我国发病率约有15.6%,且中老年是主要群体[2]。近年来干细胞腔内注射和康复治疗在膝关节的治疗中都取得不错效果,但目前尚无两者联合治疗膝关节退变病人的研究,所以本研究通过探究自体脂肪干细胞结合康复训练在膝关节退变病人中的治疗效果,希望能填补国内研究的空白,给临床推广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依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我院在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治疗的92例膝关节退变病人,随机平均将所有膝关节病变病人分为常规组和结合治疗组,各有46例,其中常规组中男26例(56.52%),女20例(43.48%),年龄在41岁至63岁,平均(51.47±3.20)岁;病变部位在左侧的有22例(47.83%),病变部位在右侧的有24例(52.17%);结合治疗组中男29例(63.04%),女17例(36.96%),年龄在39岁至64岁,平均(52.53±2.88)岁;病变部位在左侧的有25例(54.35%),病变部位在右侧的有21例(45.65%),常规组和结合治疗组膝关节退变病人性别、年龄都没有统计上差异(P>0.05),具体如表1所示,本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并且所有参与本次实验的病人均知情同意本次实验内容。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符合《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诊断标准的病人;(2)愿意且能够配合本次研究过程的膝关节退变病人;(3)意识清晰的膝关节退变病人。
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严重器官及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的膝关节退变病人;(2)意识障碍或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膝关节退变病人;(3)不同意或不愿意配合本次实验内容的膝关节退变病人;(4)临床资料不完整的膝关节退变病人;(5)有过膝关节手术史的病人。
1.3 方法
常规组病人采取常规治疗方案,结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自体脂肪干细胞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干预时间共为3个月,干预开始前和结束时对各项指标进行观察记录。
常规治疗包括每日服用两次75mg的盐酸氨基葡萄糖的药物治疗和一周进行1次的玻璃酸钠注射治疗。
自体脂肪干细胞治疗:将脂肪组织切碎,使用0.1%胶原酶I,37℃进行消化,充分消化后离心收集细胞。离心1500rpm,10分钟,收集细胞。将分离得到的ADSCs在培养瓶中进行培养。使用ADSCs专用培养基,接种密度1*10^7/瓶。ADSCs会在培养条件下进行自我更新和增殖,形成细胞集落。细胞密度达到80%时,可进行细胞传代,最终获得大量的ADSCs。本研究细胞由博品(上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其他进行膝关节腔内注射。
康复治疗:(1)红外线物理治疗,根据个体情况调节温度,促进血液循环。(2)运动指导,根据病人膝关节情况,选择合适的器械进行辅助,设定适当的运动强度进行运动,若无法自主运动的病人可通过被动运动或步行器等进行协助。(3)按摩治疗:每天进行1次15min的按摩,帮助病人尽快排出积液,如果单纯按摩效果不明显,可以根据病情辅助艾灸或药物等。
1.4 观察指标
(1)疗效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治疗后病人膝关节疼痛消失且没有关节积液为显效,治疗后病人疼痛症状和关节积液明显改善为有效,治疗后病人未达到上述标准即为无效。
(2)膝关节情况及疼痛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对病人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内容包括8个项目,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这说明病人膝关节功能越好,反之则说明越差。疼痛情况采用VAS数字评分法进行评价,总分为10分,0分为无痛,分值越大表示病人感受到的疼痛水平越高。
(3)生活质量:根据SF-36量表评估膝关节退变病人的生活质量水平,该量表共分为9个维度,36个条目,条目多采用Likert1-5级评分法,少部分通过2级或3级评分,记录得分后按照比例转化为百分制的标准分,量表所呈现分值高表示病人生活质量水平高,分值低表示病人生活质量水平差。
1.5 统计学方法
对收集到的全部数值录入SPSS软件中做出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记录方式为例数和百分比,通过χ2检验或校正卡方的方法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记录方式为均数和标准差,通过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当P<0.05时为在统计学水平上存在差异。
2 结果
2.1 常规组和结合治疗组一般资料对比
可以看出,常规组和结合治疗组膝关节退变病人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都没有统计差异(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常规组和结合治疗组一般资料对比(x̄±s,%)
2.2 常规组和结合治疗组疗效情况对比
可以看出,常规组中膝关节退变病人显效的有25例,占54.35%,有效的有10例,占21.74%,无效的有11例,占23.91%;结合治疗组中膝关节退变病人显效的有29例,占63.04%,有效的有13例,占28.26%,无效的有4例,占8.70%。常规组和结合治疗组的膝关节退变病人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合治疗组的膝关节退变病人疗效明显较常规组好,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常规组和结合治疗组疗效情况对比(例,%)
2.3 常规组和结合治疗组膝关节情况及疼痛情况对比
可以看出,在治疗前,常规组的膝关节退变病人Lysholm评分为(43.68±11.58)分,VAS评分为(8.14±0.78)分,在治疗后,常规组的膝关节退变病人Lysholm评分为(71.34±10.98)分,VAS评分为(3.16±1.25)分,在治疗前,结合治疗组的膝关节退变病人Lysholm评分为(45.16±13.05)分,VAS评分为(8.19±1.03)分,在治疗后,结合治疗组的膝关节退变病人Lysholm评分为(84.18±11.33)分,VAS评分为(2.08±1.43)分,常规组和结合治疗组膝关节退变病人在治疗前的Lysholm评分和VAS评分都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在治疗后常规组和结合治疗组膝关节退变病人Lysholm评分和VAS评分出现了明显差异(P<0.05),结合治疗组病人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常规组和结合治疗组膝关节情况及疼痛情况对比
2.4 常规组和结合治疗组生活质量对比
如图4所示,常规组的膝关节退变病人生理机能得分为(9.47±1.74),生理职能得分为(9.58±1.48),身体疼痛得分为(11.03±1.69),活力得分为(7.86±2.25),社会功能得分为(7.59±2.91),情感智能得分为(8.55±1.73),精神健康得分为(8.25±1.45),健康变化得分为(6.28±2.04),总体健康得分为(6.41±1.68),总分为(75.02±6.71);结合治疗组的膝关节退变病人生理机能得分为(11.47±2.06),生理职能得分为(10.87±1.13),身体疼痛得分为(13.24±2.15),活力得分为(8.15±2.35),社会功能得分为(9.03±2.13),情感智能得分为(9.12±2.24),精神健康得分为(9.71±1.36),健康变化得分为(8.65±1.87),总体健康得分为(7.34±1.33),总分为(87.58±7.39)。常规组和结合治疗组的膝关节退变病人在治疗后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总体健康和总分有明显差异(P<0.05),结合治疗组的膝关节病变病人相对于常规组来说,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总体健康和总分明显较高,而活力、情感智能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体见表4所示。
表4 常规组和结合治疗组生活质量对比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发现结合治疗组的膝关节退变病人疗效明显较常规组好,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分析原因为两方面,一方面来说自体脂肪干细胞是近些年来提出的对膝关节退变进行治疗的新方式,其在进行腔内注射后,能够通过诱导分化促进细胞软骨形成,从而促进病人膝关节恢复,改善疗效[3],付奇伟等人[4]第一次报道腔内注射干细胞治疗能够减轻膝关节退变病人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以来,后续不断有学者对间充质干细胞在膝关节方面的治疗展开研究,而脂肪组织在体内较为丰富,更容易抽取,且干细胞含量高,因此自体脂肪干细胞研究更为广泛,目前有关于膝关节的研究都证实自体脂肪干细胞能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疗效,帮助病人恢复。另一方面来说,康复治疗中红外线物疗、运动和按摩治疗能够刺激膝关节附近神经,改善微循环,帮助加快骨组织肌肉韧带新陈代谢,从而及早恢复膝关节功能。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结合治疗组膝关节退化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更高,原因可能为自体脂肪干细胞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病人的膝关节恢复情况更好,疼痛水平较低,从而病人对疾病的负面情绪减弱,对治疗信心增加,更乐观的面对生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4 结论
自体脂肪干细胞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膝关节退变病人疗效,帮助膝关节恢复且减轻疼痛,同时还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英俊,邱丽莎,王勃. 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J]. 吉林医学,2022,44(04):936-939.
[2]郭凯. 手法按摩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对股骨骨折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22):29-32.
[3]龙梅,汪亚玲,雷利萍. 术前精细化评估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效果[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9):1878-1880.
[4]付奇伟,李浩博,周义钦,等. 髌下脂肪垫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无酶法获取及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病损的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22,12(2):8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