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较高,相比其他人群,中老年男性群体更易患上该病。该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由于缺血、缺氧影响,患者脑神经的损伤将不可逆,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也可诱发多种功能障碍,如语言障碍、吞咽障碍、运动障碍(偏瘫)、意识障碍等,其中偏瘫十分常见,偏瘫对患者日常活动、生活带来了极大不良影响,故需及早治疗[1]。除治疗外,还需加强护理。临床实践发现,康复护理可通过指导患者练习一系列康复措施而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本研究即探讨了脑梗死偏瘫患者采取系统化康复护理对其日常生活能力、肢体功能的影响,详细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2023.1~2024.1期间治疗),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1~74岁,平均58.79±8.70岁)和研究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3~73岁,平均58.44±8.17岁)。两组资料P>0.05,可作比较。将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合并恶性肿瘤、合并精神障碍、康复依从性极差的患者排除。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遵医嘱采取相应治疗,治疗期间加强药物疗效的评估、不良反应的观察,并密切监测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意识状态、各项生命体征、症状表现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指导家属为患者提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对于无法进食的患者,遵医嘱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并为患者提供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呼吸护理等,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指导患者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学方法缓解负面情绪。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化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尽早开始,如下:
1.2.1康复评估。开始康复前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脑梗死面积、功能障碍情况、病情严重程度、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肌力、生活质量、活动能力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康复护理方案。
1.2.2体位与按摩。对患者肢体进行合理摆放,使其肢体处于良好功能位,可取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床上坐位等,确保体位摆放适宜、合理,经常更换体位,避免长时间处于同一体位,嘱家属定期对患肢肌肉进行按摩,每次20~45min,每日2次。
1.2.2关节活动训练。患者绝对卧床时,协助患者行各关节(髋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腕关节等)的被动运动,如各关节的屈曲、背伸、外展、内外旋等,行被动运动时控制手法力度,避免过重引起疼痛,活动范围避免过大,活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随肌张力升高而增加,在进行被动活动时,对近端关节进行固定,每个关节持续活动3~5s,活动3~5次,并协助患者练习股二头肌牵拉、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被动运动等,待患者肌力达到3级时,开始指导患者练习主动运动,主动运动包括床上移位、桥式运动、下肢伸髋屈膝、Bobath握手、上肢伸展屈曲等,2次/d。
1.2.3翻身训练和坐位训练。以上运动结束后,指导患者练习翻身,首先协助患者被动翻身,后指导患者练习主动翻身,待患者完全能自主翻身后,指导患者进行坐位训练,坐位训练按照床上坐位、坐位平衡训练、坐位转移训练、座椅/轮椅坐位的顺序进行练习。
1.2.4站立训练和步行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站立练习,站立时间按照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确定,逐渐增加,后续进行适当负重,后指导患者练习患侧下肢支撑、迈步、扶持步行等训练,待患者步行能力提升后,指导患者练习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训练,整个过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功能。分别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ADL)和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定量表评价,得分越高,代表患者活动能力、肢体功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21.0软件分析,P<0.05表示数据有差异。
2结果
ADL评分、FMA评分:护理前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更高(P<0.05)。详见下表:
表 两组ADL评分、FMA评分对比(x̄±s)
3讨论
脑梗死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发病率较高,该病发病机制和病因较为复杂,常见病因有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闭塞、心源性栓塞、血管壁改变、血液成分改变等,该病症状由梗死部位、面积、类型等决定,多数患者以耳鸣、眩晕、头痛、头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若治疗不及时,急性发作期可导致患者死亡,即使经救治得以幸存,多数也遗留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偏瘫是多种功能障碍中常见的一种,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低下,给患者带来了极大困扰,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故需及早治疗。除治疗外,还需重视患者的护理[2]。常规护理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的效果欠佳,需联合其他护理。
研究发现,人体中枢神经功能具有可塑性,正确、积极的刺激可对神经输出产生良性影响,从而利于改善功能障碍[3]。康复护理可通过指导患者练习一系列科学、专业、系统、全面的康复训练措施,对患者的神经输出产生积极影响,并可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患者功能障碍改善。同时康复护理可激发和强化残存功能,调动机体潜能,刺激休眠的脑细胞,使其重组,以此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除此之外,该护理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为患者提供了系统化康复护理,综合、系统、全面的康复护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结果显示,ADL评分、FMA评分:两组相比,研究组升高更显著(P<0.05),表明系统化康复护理是切实有效的,这主要与该护理更注重如何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有关。
综上所述,脑梗死偏瘫患者采取系统化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小丽,刘亚会. 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基层医学论坛, 2021, 25 (33): 4859-4860.
[2] 孙英. 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0, 31 (1): 105-107.
[3] 陈婷.中频脉冲治疗仪联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医疗装备, 2022,35(10):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