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导尿联合盆底康复仪在老年脑卒中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张晶 赵菊霞 陈凤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晶 赵菊霞 陈凤玲,. 间歇性导尿联合盆底康复仪在老年脑卒中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康复医学,2024.9. DOI:10.12721/ccn.2024.157084.
摘要:
目的:研究间歇性导尿结合盆底康复仪疗法对老年脑卒中伴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随机选取医院收治的5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单一的间歇性导尿护理措施,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康复仪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膀胱功能恢复(膀胱容量及膀胱残余尿量)、尿道感染情况来评估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膀胱功能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其膀胱容量显著增加,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道感染率为48%,低于对照组的8%(P<0.05)。结论:针对老年脑卒中伴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间歇性导尿与盆底康复仪的联合应用展现出了卓越的治疗效果,其不仅有效促进了膀胱功能的快速恢复,还降低了尿道感染的发生,从而有效缓解了尿失禁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间歇性导尿;盆底康复仪;老年脑卒中;神经源性尿失禁;应用
DOI:10.12721/ccn.2024.157084
基金资助:

老年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而逐渐上升[1]。脑卒中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常常伴随一系列复杂的并发症,其中神经源性尿失禁便是其中之一。神经源性尿失禁是由于脑卒中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进而影响了膀胱的正常控制功能,临床上常表现为尿潴留、残余尿量增加、泌尿系统感染以及肾功能异常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2]。鉴于神经源性尿失禁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探索有效的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间歇性导尿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操作简便且效果显著的疗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另一方面,盆底康复仪作为一种新兴的康复治疗手段,通过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等方式,有效锻炼盆底肌改善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问题[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间歇性导尿联合盆底康复仪在老年脑卒中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老年脑卒中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随机选取医院收治的5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62-80),平均(68.60±4.51)岁。对照组患者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62-80),平均(67.25±4.11)岁。两组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单一的间歇性导尿护理措施。(1)准备工作。准备好导尿管、润滑液、尿壶、毛巾、消毒液等必要物品。选择一个隐蔽且安静的环境,确保导尿过程不受外界干扰,保护患者隐私。(2)导尿操作。操作者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洁双手,并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清洁毛巾擦干,确保双手无菌。充分润滑导尿管,以减少插入时的摩擦和不适感。建议使用亲水涂层的润滑剂。缓慢而轻柔地将导尿管插入尿道,直至尿液流出。女性患者可在插入前使用镜子确定尿道口位置。在插入过程中,如遇到阻力或患者感到疼痛,应立即停止并检查原因,必要时可咨询医护人员。待尿液完全流出后,记录尿量。可在患者耻骨上区缓慢向内向下按压,以协助剩余尿液的排出。尿液引流完毕后,应立即拔除导尿管,避免长时间留置引起感染。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盆底康复仪治疗。应用武汉瑞斯百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型号XFT-2002),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电刺激治疗方案。该方案采用一次性内置电极,根据性别差异分别置于女性阴道和男性肛门内。治疗过程中,设定10-30Hz的输出频率范围,以及100-200us的脉冲宽度。通过每2秒的刺激与随后2秒的休息周期,结合患者个人的耐受能力灵活调整输出强度,引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训练,以增强其对盆底肌力量的感知与掌控。每次治疗时长为30分钟,整个治疗周期持续4周。

1.3评价标准

(1)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4],包括膀胱容量及膀胱残余尿量。采用便携式膀胱容量测定仪监测两组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2)两组患者尿道感染情况。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26.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膀胱功能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其膀胱容量显著增加,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比较(x̄±s)image.png

2.2两组患者尿道感染情况比较

观察组尿道感染率为48%,低于对照组的8%(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尿道感染情况比较(%)image.png

3讨论

在本项研究中,观察组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充分验证了间歇性导尿法的有效性,其通过周期性地插入尿管以完全排空膀胱,有效预防了膀胱的过度充盈状态,进而维护了膀胱的适宜容量,避免了长期尿液滞留对膀胱壁可能造成的损害。此外,定时执行导尿操作确保了膀胱内尿液的充分排空,从而大幅降低了膀胱残余尿量,这一变化对于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及促进膀胱功能的自然恢复均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间歇性导尿还促进了膀胱规律性的充盈与排空循环,这对于保持膀胱的正常形态与功能、预防膀胱形态异常(如萎缩或扩张)起到了关键作用。与此同时,本研究还探索了盆底康复仪的辅助作用,该设备通过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技术,为盆底肌肉提供了个性化的强化训练方案,显著增强了盆底肌肉的力量与协调性,为膀胱功能的进一步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观察组在尿道感染率方面表现出色,仅为8%,远低于对照组的48%(P<0.05),这一结果凸显了间歇性导尿与盆底康复仪联合应用的显著优势。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通过间歇性导尿解决了尿液积聚问题,另一方面则通过盆底康复仪提升了控尿能力,共同构成了一种高效的综合治疗策略,有效降低了尿道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脑卒中伴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间歇性导尿与盆底康复仪的联合应用展现出了卓越的治疗效果,其不仅有效促进了膀胱功能的快速恢复,还降低了尿道感染的发生,从而有效缓解了尿失禁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杜晓梅,沈录峰,钱金荣,等.盆底康复仪联合间歇导尿在脑卒中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7):1081-1084.

[2]王丽萍,聂玉琴,朱爱丽.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应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的康复效果观察[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3,46(6):850-853.

[3]万姹嫣,贾超,万绮雯,等.中医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并发尿失禁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14):103-106.

[4]蔡月虹,陈春燕,黄翠琴.中医特色康复护理联合盆底肌训练干预脑卒中后尿失禁女性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23,15(2):141-14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