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TSPICE的SIC MOSFET的双脉冲测试仿真研究
徐效成 方俊 王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徐效成 方俊 王毅,. 基于LTSPICE的SIC MOSFET的双脉冲测试仿真研究[J]. 电力研究,2023.10. DOI:10.12721/ccn.2023.157093.
摘要:
SIC MOSFET有着内阻小、开关损耗小、开关速度更高等优点,可以使微电网的电力电子变换器实现升级换代。开关器件传统测试方法是双脉冲测试法,存在实验测试成本较高、系统平台灵活性差、测试周期长等缺点,本文使用LTSPICE电子仿真软件构建了双脉冲虚拟测试平台,各项特性仿真结果与数据手册基本保持一致,为工程师进行SIC MOSFET的选型与测试提供了快速与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碳化硅MOSFET;双脉冲;LTSPICE仿真;性能评估
DOI:10.12721/ccn.2023.157093
基金资助: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学技术项目(XGY2021A001)

基于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微电网是实现高效、经济安全供电的重要途径。高可靠性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则是微电网系统的核心基础部件。在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中,开关器件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变换器的效率等指标,关系到整个微电网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相较于传统开关器件MOSFET与IGBT,SIC MOSFET具有导通电阻随温度变化率较小、驱动功率较低、反向恢复性好、关断速度较快的特点[1],正在逐步成为开关器件首选,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效率和可靠性,降低了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因此对 SIC MOSFET 的动态特性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双脉冲实验是比较常规的测试SIC MOSFET性能的方法,主要的测试目的是:获取MOSFET开关过程的主要动态参数和损耗;观察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电流是否有震荡、关断时的电压尖峰是否合适等动态性能;获取MOSFET与反向二极管在开关过程中的di/dt以及由杂散电感造成的du/dt;评估驱动电路中Rgon及Rgoff是否合适[1]。双脉冲测试系统成本较高、灵活性不足,不利于开关器件的评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ADI公司的LISPICE电子仿真软件搭建虚拟测试平台,以ROHM公司SCT2080KE碳化硅MOSFET为例,在虚拟测试平台上完成了对其各项性能测试与评估。我们在ROHM官网上下载SCT2080KE相应的模型,导入到软件中,其中参数设置杂散电感L1=10nH,负载电感L=500uH,直流电压源Vdc=600V,母线电容C=47uF,仿真时间设为12us。搭建的仿真模型如下图1所示。下管SIC MOSFT及上管SIC MOSFT的反向二极管是被测对象。用高压隔离探头测量Vce,用罗氏线圈电流探头测量Ic,用普通探头测量Vge上管IGBT的驱动信号Vge始终是0,因此上管始终关断。不同时刻的测量值关系如下图2所示。0~t0时刻,首先给两个SIC MOSFT关断信号,高压电源对母线电容充电,下管被测IGBT导通,母线电压U加在负载L上。关断时刻电流的大小由时间决定,时间越长电流越大,可以自主设定电流的数值和上升率,进行驱动电路的过流、短路保护功能测试。

图片1.png图1双脉冲测试电路

截图2.png图2 不同时刻的测量值关系

t0~t1时刻,下管SIC MOSFT关断,负载电感L经反向二极管续流,电流衰减缓慢。由于电流探头放在下管的发射极处,电感电流由上管二极管续流,电流波形如图2虚线所示,示波器上观察不到续流电流。t1~t2时刻,被测SIC MOSFT再次导通,二极管进入反向恢复状态,反向恢复电流会穿过IGBT,在示波器上可以观察到这个电流造成的尖峰。t2~t3时刻,被测SIC MOSFT再次关断,此时电流较大,母线杂散电感会产生一个电压尖峰。

表1 测试数据与数据手册对比表

截图6.png

得到实验数据后,与ROHM公司提供的数据手册上的各项数据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各项仿真数据与数据手册基本一致,误差小于15%的工程要求范围,验证了该方案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杜泽晨,吴沛飞,刘瑞.SIC MOSFET特性参数的一致性分析[J].半导体技术,2022,47(04):281-28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