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通信资源整合发展管理实践研究
黄文婵 阮筠萃 徐韬 洪焕华 盛俊铭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黄文婵 阮筠萃 徐韬 洪焕华 盛俊铭,.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通信资源整合发展管理实践研究[J]. 电力研究,2023.11. DOI:10.12721/ccn.2023.157104.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通信资源的整合与发展,构建适配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通信资源管理体系,从而提升电力通信网络整体信息化的支撑能力和管理能力。本文首先介绍了全量资源感知手段,奠定资源整合基础;后以多维度规划为驱动,实现资源优化整合;最后通过主动谋划项目建设来源,全面优化通信网络,该管理体系大幅提高了电力通信资源整合的全面性、流程性、实践性,促进电网高质量建设与发展,全面支撑新型电力系统转型。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通信资源整合发展多维度规划建设
DOI:10.12721/ccn.2023.157104
基金资助:

1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通信资源现状及问题分析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能源电力是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保障[1]。在电力保供形势整体趋紧的大背景下,电力通信网络的坚强可靠性要求持续升高[2]。当前,电力通信网络主要采用光纤通信技术主干传输,多种技术体制灵活接入的组建形式,当前电力通信网络依旧存在缺乏设备状态动态评价、资源配置与用户需求脱节、网架建设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3]。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及发展[4],提供坚强可靠的通信支撑,整合自身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是同步电网及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5]

2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通信资源整合发展管理实践

2.1 顶层设计

紧扣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主题,深耕重点示范区,以电力通信资源整合发展作为重要抓手,以服务转型发展为导向,依托动态感知平台、多维联动机制和主动协同渠道,构建以“资源量化、配置优化、支撑强化”为特色的新型电力通信系统管理体系,大幅提高电力通信资源整合的全面性、流程性、实践性,进而以此为契机,全面支撑新型电力系统转型。

2.2 实施路径及方法

2.2.1  构建全量感知资源池

设备状态数字化感知。电力通信网络设备数量庞大,设备种类多,为全面了解通信资源运行情况,对通信光缆、光传输设备等13类通信资源进行数据收集与评价,从外观、基础性能、安全性能、扩展性能及负载情况五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为通信资源全寿命周期跟进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改造更换老旧、高故障率设备、补充线路光缆缺口等途径消除潜在设备故障和运行风险;研制通信项目规划辅助工具,可实现设备运行履历智能分析,为通信网络的规划滚动修编、通信项目储备等工作提供指导思路。

当前电网系统保护、稳控系统、继电保护等二次系统严重依赖通信系统,通信系统的安全运行直接关乎电网安全稳定。为此,公司打造新一代通信电源监控平台,按照“标配+高配、常规+试点”的设计思路,采用统一标准B接口协议接入监控主站,规范监控子站接入全流程,并通过远程集中监控管理通信电源、机房机柜位置等各项数据,精准实时反应通信电源的运行状态,全面提升通信机房动环监控能力,有力保障通信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为集中管理公网通信业务,公司打造出专业统一、省集约管控、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框架体系,确立公网通信业务成本使用管理原则,优化各专业部门管理职责,实现分工与协作的规范统一;建立贯通省地的业务申请、投退及日常运维等流程,规范集约化管理的成本使用及运维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投入和成本支出;通过公网通信业务统一监控平台实现故障发现、故障定位及故障处置,为公网通信业务省级集约化管理体系提供坚强保障。

2.2.2  资源优化整合策略

为推进电网高质量发展,提高精益化管理、精准投资和优质服务水平,广泛收集各专业部门的业务需求,基于现有电力通信网络运行情况,协同制定专项规划方案,通过主、配网规划、大型供电企业规划以及数字化规划建设制定通信网络建设和设备升级计划,加强通信网络运行稳健性;从前期技术方案查勘、中期建设以及后期运维进行全链条支撑,支撑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

积极了解各专业部门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思路目标以及业务通信需求,推进通信与能源的融合发展,针对风电、光伏发电和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电力储能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安排公专网相结合的通信方式灵活接入,保障电力网络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实现能源的智能调度、监控和管理,不断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支撑湖南电网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打造湖南特色和国网示范。

为促进电网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公司与政府、运营商等群体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度协同协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大化使用:利用变电站富余场地建设边缘数据中心仓,提供边缘计算、数据存储、云产品等服务;积极探索光缆敷挂运营新模式,建成省内首个运营商基站共享附挂高压电力杆塔案例,全面推广杆塔资源共享;与市政府合作,配置卫星电话、对讲机等应急通信装备,以满足无网络覆盖区域的应急抢修运维需求,确保电力供应安全可靠。

2.2.3  资源发展路径谋划策略

为解决通信规划、资源配置与用户需求脱离等问题,通信专业主动作为,将通信资源需求分析工作“前置化”,集中收集、重点对接、量化需求、合理评价,将通信资源与需求“透明化”展示;对非计划性项目采用“一事一议”的需求沟通模式,进行专项评价,确保通信支撑需求征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步支撑通信网规划滚动修编、通信网年度运行方式等专项工作,统一数据统计口径,消除通信专业数据“烟囱”。

以加强电网基建配套项目为主,兼顾其他专业建设项目为辅主动对接前期建设工作。通过推行基建配套通信项目“预审+内审+评审”的“三审”机制,提前介入项目节点,加大通信介入深度,贯穿可研、初设、施设全过程;推行用户项目前期“承包”责任制,压实项目前期阶段的建设需求跟踪责任;充分利用省内多级通信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采用交叉承载模式满足用户要求,减少同一站点不同级设备堆叠,降低建设成本,全面提高前期工作效率和质量。

对内协同多个项目前期管理部门,明确通信同步建设标准,畅通执行建设渠道。通过编制下发各项审查原则文件,指导电网基建工程配套通信项目建设以及并网电厂、分布式电源接入项目通信设计编制工作,为研设评审等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并定期对通信同步建设进度及建设范围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问题反馈相关部门,作为后续补充建设依据。

2.3 保障措施

制度规范方面,制定电力通信资源整合发展管理标准,实现多维度协同驱动制度化,多渠道共同发展长效化。规范多专业规划协同建设管理流程,规范资源配置、建设标准,落实多方责任。

监督执行方面,持续推进资源评价机制,形成电力通信资源评价体系,实时跟踪闭环,定期进行成效评估。通过定期的容量规划分析和资源评估,确定电力通信系统中各个资源的合理容量,避免资源瓶颈和过度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成本效益。

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夯实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班柔性专业化队伍,保持电力通信服务的创新与活力。通过学术交流、实践培训和跨学科交流等方式,构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内部技能培训与外部的经验交流等形式,拓宽多元化学习平台。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两端发力,全面提升人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3  结语

综上所示,通信资源的支撑能力对电网企业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源整合发展的管理方式是当前电力通信现状下,适配电网企业发展及管理实际的方式。通过全量资源感知,构建资源池,将资源状态量、哑资源等信息数字化,为整合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聚焦内外需求、耦合多种通信技术、整合公专网资源等方式实现资源多维整合,实现了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谋求资金渠道及发展路径,最终实现通信系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小海,梁双,张茗洋.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风险挑战与对策研究[J]. 中国工程咨询,2021(8):36-42. DOI:10.3969/j.issn.1009-5829.2021.08.009.

[2] 单葆国,冀星沛等. 近期全球能源供需形势分析及中国能源电力保供策略[J]. 中国电力,2022,55(10):1-13.

[3] 冯伟成. 电力通信网络运行安全与防护[J]. 通信电源技术,2022,39(11):169-171.

[4] 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J]. 节能与环保,2022(6):6.

[5] 康重庆,杜尔顺,等. 新型电力系统的六要素分析[J]. 电网技术,2022,47(5):1741-175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