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发展魅力与自我约束
杨红波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杨红波,. 金融科技的发展魅力与自我约束[J]. 金融研究杂志,2021.1. DOI:10.12721/ccn.2021.157007.
摘要: 科技和金融如影随形,但究竟是科技的创新带动了金融的发展?还是金融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发展呢?有人认为,金融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有人认为,科技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孰是孰非,还是各有道理呢?金融和科技,并不是决然对立的关系,也不存在截然的先后关系,而更主要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科技需要金融来助力其发展,同理,金融也需要科技来促进其创新。二者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才能赢得最好的发展结果。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区别,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金融科技的魅力,第三部分介绍了金融科技的自我约束。
关键词: 金融;科技;金融科技;金融创新;自我约束
DOI:10.12721/ccn.2021.157007
基金资助:

科技和金融如影随形,但究竟是科技的创新带动了金融的发展?还是金融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发展呢?有人认为,金融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有人认为,科技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孰是孰非,还是各有道理呢?金融和科技,并不是决然对立的关系,也不存在截然的先后关系,而更主要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科技需要金融来助力其发展,同理,金融也需要科技来促进其创新。二者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才能赢得最好的发展结果。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区别,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金融科技的魅力,第三部分介绍了金融科技的自我约束。

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科技和金融如影随形。但究竟是科技的创新带动了金融的发展?还是金融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发展呢?

英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希克斯详细考察了金融对工业革命的刺激作用后指出: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或至少不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戈德史密斯考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后认为,金融发展的支持作用使德国在很多关键产业如化学工业、电力技术等方面的应用超过了英国。当今,思科、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子,都是现代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结晶。所以,他们认为,金融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19陆家嘴论坛”上指出,未来全球的金融增长点在于金融科技,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点也在金融科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为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我国会计学家、审计学家、国家会计学院院长秦荣生认为,金融科技用科技赋能金融,用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变革,提升金融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效能。金融科技的发展会给金融业带来流程、组织、体系三个层次的变革,也将对货币政策、金融市场、金融稳定以及金融监管产生深刻影响。所以,他们认为:科技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孰是孰非,还是各有道理呢?让我们先来看看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这两个概念。

一,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

目前,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这两个词,很容易混淆,行业之内的人常对此产生困惑,行业之外的人欲清晰的辨别这两个概念就显得更加困难了。让我们一起先看看这两个概念:

(1)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该定义由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于2016年提出,目前已成为全球共识。

(2)科技金融是为了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融资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由它们的概念内涵,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科技践行的是科技促进金融发展,科技为金融赋能,科技为金融插上腾飞的翅膀;而科技金融是金融促进科技发展,金融为科技赋能,金融为科技插上腾飞的翅膀。更进一步来讲,金融科技是“用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变革”,而科技金融是“用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创新发展”。

金融和科技,并不是决然对立的关系,也不存在截然的先后关系,而更主要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科技需要金融来助力其发展,同理,金融也需要科技来促进其创新。二者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才能赢得最好的发展结果。

二、金融科技的魅力

当我们理解了科技和金融的发展关系后,试问,那么科技又能在哪些方面促进金融的创新发展呢?让我们先来看看金融创新的概念,金融创新(financialinnovation)是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

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发生在金融领域的一切形式的创新活动,包括金融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机构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狭义的金融创新主要指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等业务创新。

从金融创新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无论狭义的金融创新还是广义的金融创新,科技都会对其带来巨大影响。那么,科技是如何实现金融的创新呢?我以几个比较热门的金融科技为例,为各位展示科技加持下的金融魅力:

(1)数字货币,它属于广义的虚拟货币,欧洲银行业管理局将虚拟货币定义为:价值的数字化表示,不由央行或当局发行,也不与法币挂钩,但由于被公众所接受,所以可作为支付手段,也可以电子形式转移、存储或交易。数字货币采用的区块链技术,它是基于点对点网络的分布式记账系统,通过加密、时间戳、工作量证明与共识算法,可有效应用于任何存在信任关系即产生信用的交易之中。它具有交易成本低,交易速度快,高度匿名性等特点,除了应用于数字货币的发行和使用意外,对解决征信孤岛、证券交易可信,智能合约等领域,也有巨大应用可能。

(2)金融渠道,就是金融服务的渠道,包括沟通、服务、交易的渠道。过去主要是线下的柜台、自助服务机、实体网点等服务渠道,电话、邮寄等服务方式,现在的传统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结合使用,可以达到:全球可用,365X24个小时,全天候,随时可用,线上线下结合,丰富完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线上金融服务。借助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等手段深化跨界合作,将金融业务整合解构和模块封装,支持合作方在不同应用场景中自行组合与应用,使行业优质渠道资源更加渗透融合,更加生态化;

(3)金融投资的数据驱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金融投资领域内的大数据应用越来越深化,对客户进行画像,风险评级,产品匹配,形成投资推荐,并形成智能化的投资建议。资管领域的产品组合最优化模型构建,销售领域的动态定价,都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结合起来,形成了巨大的数据驱动优势。

(4)资产证券化,证券化可以大大降低资金成本,增强资金的稳定性,提供低成本、长期、没有追索的融资。P2P那种分散负债的模式,已经被证明风险很大,过去14年里先后有1万多家P2P上线,高峰时同时有5000多家运营,年交易规模约3万亿元,坏账损失率很高。近年来,监管持续清理整顿,到2020年11月中旬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已经全部归零。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大资产,然后分拆给个人,负债端很分散,分散负债成本高,稳定性差。而由互联网平台技术形成的消费金融、普惠金融之后再进行资产证券化,把产品卖给银行,负债集中,负债成本低,稳定性好,有利于资产证券化。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平台为资产证券化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5)金融普惠民生,金融以信用为基础,所以,对于那些信用表面看似不足的中小微企业,甚至是个人用户的支持,就会略显不足。这就是个人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以普及的“普”问题;同时,由于他们的信用不足,还会导致融资贵的不“惠”问题。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技术,增强获取他们的信用数据的便利性,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以便科学的评估他们的信用等级,从而增强他们的融资便利性和降低融资成本,这就克服了金融业的普惠问题。另一方,金融不仅需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还需要惠及民生,借助移动金融、情景感知等手段将金融服务深度融入民生领域,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在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场景,实现主要民生领域的金融便捷服务广覆盖,提升社会保障、诊疗、公用事业缴费等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覆盖领域广,服务便利化两方面的提高,对民生领域的普和惠几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6)金融监管,风险性是金融的属性之一,所以,风险的识别,判断,管理,越来越重要,个人客户的金融风险识别,企业客户的金融风险识别,甚至是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识别,都需要运用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风险的识别以后的管控,也需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支持。这方面的运用越来越多,比如企业的智能风控系统,监管的智能反洗钱系统,智能合规系统等,都是风控合规方面的科技应用的经典之作。

实际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变得越来越紧密,彼此的技术边界在不断削弱,未来的技术创新将越来越多的集中在技术交叉和融合区域。尤其是在金融行业的具体应用落地方面,金融云和金融大数据平台一般都是集中一体化建设,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也会依托集中化平台来部署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形成融合生态,并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这种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会对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金融业的未来必将随之蓬勃发展,无限辉煌!

三、金融科技应有约束

金融科技的魅力无限,但它并不是万能的。事物有利的一面,就必有弊的一面,金融科技如论怎么发展,它也不能改变金融的本质,金融业自身的矛盾,风险,并不一定会因为科技的发展而消失,有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反而会给金融业带来更大的系统性风险,金融危害爆发的剧烈程度甚至会更大,广度也更广,深度也更深,这是我们不得不重视,不得不进行警惕的。我们只有充分利用科技的优势,并认识到科技的负面作用,不忽视金融自身的风险,加强金融风险的管控,让金融科技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安全的剑鞘,这样才不会带来无谓的自伤。同时,金融科技必须破除“创新即自由”的“伪创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说:“我们将坚持既鼓励创新又守牢底线的积极审慎态度,切实解决好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既看到金融科技的魅力,也必须应对金融科技野蛮成长带来的“挑战”,我相信,能够进行“自我约束”的金融科技才会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并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刑毓静主编,金融鹏程大讲堂,2018.1;

【2】何晓宇,樊旻昊,胡丹云,互联网金融逻辑,2016.1;

【3】人民银行,《金融科技(FinTech) 发展规划(2019—2021年)》,银发(2019)209号;

【4】郭树清,金融科技发展、挑战与监管,2020.12.8;

【5】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团队,中国金融科技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场景研究,2018.1;

【6】毕舸,金融科技企业继续好日子必须破除伪创新,中国经营报/2020 年/11 月/9 日/第E03 版;

【7】余丰慧,金融科技——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未来,2018.3;

【8】樱井丰(日),林华、沈美华(译),被人工智能操控的金融业,2018.2;

【9】莫开伟,陈名根,邱泉,5G金融——科技引领时代变革,2020.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