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在这个阶段存在着无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学生们在这段时间学习音乐是一个关键时期,实施情感丰富,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观和艺术感。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时代需要的,音乐是一种美的享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激发艺术创造力,因此,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优化音乐课堂,让学生了解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音乐教师音乐素养参差不齐
如果音乐教师都不具备任何的音乐素养,不仅影响了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同时还会导致音乐课堂的教学误入歧途。音乐教学是为了确保学生们情感传达,学生们通过音乐的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但是,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音乐老师综合素养相对较低,自己能力的欠缺以及音乐知识不够丰满,却仍在给学生们上音乐课,这样直接导致音乐课堂质量降低,无法达到学校规定的预期目标。
(二)学生们对音乐知识理解匮乏
由于学生们年龄还小,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有限,自己所认知的音乐可能也就是幼儿园时期老师教的那些儿歌,他们并没有经过任何系统性的学习。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没有完全的成熟,加上他们的学习方式以及习惯,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音乐的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加上教师们没有及时发现教学的问题,使得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不够完全,这样一来就很难对学生进行定位教学,最终影响了小学音乐的教学效率。
(三)学校对音乐课以及音乐设备的忽视
现在学生们几乎每天都被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全部占有,学校一周可能会安排一两节音乐课,当遇到特殊时期也会被三大主课替换。所以,对学生们学习音乐有着阻隔。还有就是,因为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很多农村学校不能应用先进的现代的音乐教育设备,使得音乐教育相对滞后。
二、优化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措施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音乐
小学生的音乐储备并不丰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尚待提高,每首音乐都蕴含着情感,一些抽象隐晦的情感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感知。情境教学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常见,通过构建情境,循序渐进地引导,能够让学生逐渐融入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降低他们理解的难度。以歌曲《乃哟乃》为例,这是一首土家族儿歌,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该歌曲的背景信息,减少他们的陌生感。通过放映有土家族生活的图片(吊脚楼、牛角号、打溜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播放土家族民族风情、生活环境的视频,以《乃哟乃》为背景音乐,并进行介绍:“这是一个生活在湘西、贵州一代的大山中的民族,他们聪明能干,能歌善舞,每年都会过一个隆重热闹的节日,即“社巴节”,在社巴节上,大家会跳起摆手舞,十分好看热闹。”声色俱全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充满魅力的仙境,让他们产生遐想,激发探究的欲望,教师和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一起学习摆手舞,教师提问:“土家姑娘在说什么?仔细听一听(乃哟乃)。”,帮助学生理解乃哟乃是“快来吧”的意思。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了解了别具一格的土家族的历史与风俗,增强了对这首歌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更加对祖国的五十六个民族有了包容与热爱之心。在学习《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都带一点圣诞元素的装束和饰品到课堂上,如鹿角发箍,红袜子,小松果等,创设出圣诞氛围的教学情境,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对歌曲多了一分理解与深刻的印象,挖掘了他们内心的审美情趣。充满张力的音乐课堂,是保持学生欣赏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感知能力的前提。教师要精心准备,设计别出心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亲身体会、快乐学习。
(二)引导聆听,在时间中感受美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同样应该关注学生独立探索音乐之美的能力。任何对美的事物的欣赏,都需要在安静的注视或聆听中,与作品联结,让作品勾起心绪,才能有好的审美体验,音乐作品亦是如此。要想让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的欣赏见解,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聆听,而不是一味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课堂塞得满满的,不留给学生喘息的机会。例如,在欣赏《空山鸟语》这一作品时,就要让学生保持绝对的安静,静静地聆听、感受,在头脑中勾勒一幅深山幽谷中鸟鸣寂寂的旷远画面,体味其中的超脱与不俗。老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聆听过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加对音乐的理解。
(三)妙用情绪感染,丰富情感体验
当下的小学音乐教材中,呈现了许多旋律动听、形象鲜明、节奏明快、活泼有趣的优秀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是进行审美教育、丰富情感的好素材。学生可以通过作品的情绪进入到音乐的特定情境中,从而在音乐情境中产生丰富的情感。如《小黑猪》是一首由山东民歌删节填词而成的儿歌,主要表现了小黑猪睡懒觉时的舒适、起晚后的慌张和出洋相后的狼狈模样,曲风幽默生动,富有情趣。在学生首次听赏歌曲时,就被歌曲吸引,并且情不自禁地就跟着唱了起来,乐在其中。曲中后半句反复出现的“哎咳哟”衬词,“XXX”的节奏贯穿其中,使歌曲充满了地方特有的韵味。于是,我与学生合作,学生扮演小黑猪,我扮演小黑猪妈妈,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曲中角色的情绪。原本只能意会的衬词,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变得生动起来:A学生说:“我觉得这个衬词,表现了小黑猪妈妈的无奈,真拿小黑猪没办法。”B学生又抢着答:“我觉得是小黑猪妈妈把小黑猪扛在背上,小黑猪太胖了,妈妈背不动它。”C同学连着补充:“我觉得是小黑猪妈妈在挠小黑猪痒痒,因为我妈妈早上叫我起床时,就是这样在我脚心挠三下。”带着这样的切身体验,孩子们的情感被激活了,在唱歌的时候特别声情并茂。贝多芬说过:“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音乐本身就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音乐可以怡情、益智、修德,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勾连,将情绪融入教材内容,那么,音乐才能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去指定有效地教学方案,加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才能提高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整个教学的过程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尊重学生们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意识,跟随时代的发展去开展音乐教学,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气氛,以此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只有才能培养出更多音乐方面的优秀人才,同时还能保证这些人才综合素养的过关。
参考文献:
[1]魏秀霞.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课堂优化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5):215-216.
[2]黄佳慧.新课标下如何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J].戏剧之家,2020(06):159.
[3]李萍.如何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J].黄河之声,2019(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