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岩土工程主要包括岩体和土体两部分,主要以地下工程为主。对岩土工程进行风险分析能够有效预测地质问题,如土层是否坍塌和土层结构是否松散等风险,从施工现场地质状况出发,经过对地质状况的勘察,从而做出整体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根据勘测结果与勘测数据对其进行风险预测,从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最大化的降低自然因素对工程施工的影响,有效发挥当今科学技术勘测的作用与效果,不断降低岩土工程风险系数,有效保证岩土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在提升岩土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之上,维护当地自然环境平衡。
1岩土工程施工事故的特点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岩土工程事故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事故的成因往往包括人为,技术,环境,管理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会对工程造成直接影响,甚至过出现危害性极高的随机事件。第二,岩土工程事故的必然性。由于我国地址勘察的认知水平及其技术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这种原因造成的事故又属于“不可预防事故”的范围。这不仅为事故的出现提供了必然条件,还影响了其他工作的开展。第三,岩土工程的事故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与浅层土质相关的事故主要有塌方,周边建筑物的破坏等。与深部岩石地下工程相关的事故有突涌水,瓦斯,岩爆,降雨频繁的季节同样是事故的诱发因素之一。
2岩土工程中风险评估方法
2.1概率法。概率法是岩土工程中风险评估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分析手段,在实际岩土工程现场施工工作的开展中,可以与传统定制论方法之间进行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将概率法与定制论法相结合,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对岩土工程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这样风险评估工作的最终评估结果真实性也将会得到保障。例如,在岩土施工期间,在边坡方案设计过程中,不同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比如,岩土坚韧度因素等。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对其中的特殊性指标进行分析。基于此,要通过概率法对风险进行评估,评估出哪个因素会对岩土施工造成影响。然后结合因素与施工实际情况,给出相应预防措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风险的发生,确保施工安全性。
2.2拆分法。岩土工程施工工作是一项规模较大的工程,并且在其中存在许多风险因素,风险因素对于施工工作的顺利展开而言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施工中保证施工安全是重点工作内容,加强风险防范工作,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拆分,从而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以及风险预防措施。也就是说,在风险评估中要加强对拆分法的应用。将在整个工程项目拆分成不通过的小项目,然后通过小组的方式,对各个项目中的风险进行评估,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评估的全面性,避免遗漏问题的产生。然后项目经理对整个项目的风险点进行评估与把握,针对其中风险较为严重的项目或者工作环节,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工程施工安全性。
2.3评估法。在岩土工程风险评估过程中,还要加强对评估法的应用。也就是说,对于在岩土施工过程中,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专业技术团队进行反复评估工作,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评估风险因素以及风险发生后可能带来的后果,针对可能造成后果的施工环节要加强重视程度。在施工中,就能够将监督管理工作更好落实,确保施工技术使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监督管理工作的展开,能够及时发现在施工中存在的隐患,给出解决措施,将安全问题与风险问题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促使各项施工工作的有序进行。
3岩土工程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分析
3.1风险预测评估。岩土工程风险分析的应用包括风险预测,风险预测主要对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考察与排除,在施工前必须要进行地质考核和环境考察。通过综合数据制定最优方案,从而最大化的降低岩土工程发生风险事故的几率。岩土工程风险预测对于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其风险预测工作能够有效地避免自然因素对施工过程的影响,从而使得施工过程更加安全和科学。岩土工程风险分析系统的完善能够有效监测施工过程,保护当地生态平衡,维持地质结构的稳定,避免出现塌方和裂缝等事故。风险预测评估必须站在风险分析角度进行,针对工程制定规避风险的方案。风险预测评估工作必须真正落实到施工细节,保证全面设计施工的各个过程与领域,有效提升岩土工程风险评估与预测的全面性。
3.2分析方法确定。岩土工程分析方法的确定主要由工作人员确定,基于工作人员的专业风险评估角度进行。通过分析案例岩土工程,最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是定值论,在风险评估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有效利用定值论分析的原理进行。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岩土工程施工的影响,此外,也应当有效结合概率论的分析方式,推测发生工程事故的几率以及发生工程事故的类型,结合GIS和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有效保证岩土工程风险分析与评估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除此之外,在进行岩土工程风险评估与预测的过程中也应当借鉴故障树和事件数的分析方式,通过利用现代虚拟模拟技术直观立体展现岩土工程风险,模拟预测动态化的施工过程,并分析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故,客观真实展现岩土工程发生意外事故的结果与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岩土工程风险评估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3.3监控及预警方面的研究。首先,利用概率统计分析法求得风险预警的指标及周边地质层的变形概率,并确定二者之间的设计参数。然后,通过数值分析法进行地质与建筑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并通过建筑物损失分析方式的获取来明确此风险预警标准的设计方式。该方法拥有较高的适应性,可以满足大部分工程的实际需求。其次,把以上技术与物联网应用技术相融合,通过远程预警装备系统的构建完成对核心处理空间,通信网络等部分数据的实时采集。最后,进行施工信息采集平台的搭建,该平台不仅能够让内部数据的动态采集的及时性得到保障,还能够将外部数据及时地传输到内部。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要在进行数值模拟的过程中加强对强度折减思想的重视,进而为实现对施工期围岩劣化损伤折减的计算提供帮助。
3.4信息化技术及平台的研究。风险管理信息化技术是构建风险实践平台以及风险管理应用的基础,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大型岩土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研发出了涉及监测预警,盾构监控,三维地理地质信息等系统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监控系统。该信息化技术成功地让风险监控,分析,预警得到了落实,该平台的功能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表达分析等,为实现详细分析养护期与建设期的数字化技术,而使用数据采集,三维建模,数据标准,空间分析,数值可视化等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结语
岩土工程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施工周期较长,施工难度较高,因此使得其发生工程事故的几率较高,加强对其风险预测能够有效的提升岩土工程施工质量,推进其岩土工程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路通.我国岩土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居业,2019(12):171+173.
[2]于汐,薄景山,唐彦东.重大岩土工程可接受风险标准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9,27(03):56-67.
[3]项洋,肖冬顺,张辉,等.工程勘察中钻遇地下管线的风险管控机制[J].西北水电,2019(04):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