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而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新课程改革中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保证小学音乐教学效率。因此, 小学音乐教学应当加强乐器辅助教学。
一、乐器辅助教学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从我国小学音乐教学开展情况来看,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教会学生课堂上音乐内容的演唱,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局限,不仅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同时教学场所也局限在课堂内,所有学生都需要采用正规的坐姿,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不利于活力音乐课堂的开展,导致课程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乐器辅助教学则能够拓展教学内容和空间,比如在学习《树叶儿飘飘》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应用手风琴辅助教学,歌曲描述的是一种非常美妙的大自然景象,如果枯燥地坐在教室中学习,学生很难感受到歌曲中体现的意境。但是由于手风琴易于携带,而且能够演奏出不同的乐器声音,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多元化的大自然环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到户外学习,在秋天的落叶中倾听教师弹奏的音乐,欢快地歌唱。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二、乐器辅助教学与歌唱教学相结合
在歌唱教学环节引进乐器进行辅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歌唱教学的难度适当降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帮助学生克服难度障碍与心理障碍。不是每一位学生的先天歌唱条件都很好,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五音不全”或者是音乐基础较差的情况,这就导致学生对歌唱没有十足的信心,很难完全参与到课堂中,并且不敢表现自己。但是借助小乐器,由于其音高是基本固定的,且音准偏差都在允许的范围内,只要学生懂得基本的知识,找到自己要吹奏的音,就不会出现较大的失误。
例如,《红蜻蜓》这首歌就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曲,在学唱第二声部的时候难度较大,容易受到第一声部学习的影响,难以正确掌握歌曲的节奏。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发声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如果用嗓过度,很容易使声带受损,影响学生之后的音乐学习与交流。在这些因素之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小乐器完成《红蜻蜓》这首歌的演奏,利用竖笛齐奏,减轻学生的发声压力,等学生反复练习能够熟练转换时,再进行歌唱练习。
三、乐器辅助教学与审美教学相结合
音乐欣赏过程中对学生的音乐审美教学也是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环节,教材中也有专门的音乐欣赏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欣赏的内容,借助多媒体设备,营造良好的音乐审美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既能够欣赏到动听悦耳的音乐,又能够锻炼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例如,在欣赏《阿细跳月》这首曲子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这首歌的影音资料,让学生欣赏。学生动用自己的视觉与听觉,领悟歌曲的意境与创作意图。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细致化的演奏,让学生能够借助葫芦丝这种乐器,描绘乐曲中彝族青年们对歌、跳舞的场景,让学生在自己演奏的乐曲中深入体会作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四、乐器辅助教学促进学生音乐活动融合
借助乐器促进学生音乐活动的融合,提升学生音乐欣赏品质。教师在具体设计和组织时,要精选乐器介入时机,对学生音乐欣赏情况有总体把握,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案。音乐欣赏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学习,教师借助乐器进行演奏操作,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留下深刻体验,都能够帮助学生进入音乐作品核心,自然建立欣赏认知。音乐活动形式众多,如果能够让学生借助乐器演奏展开学习活动,其激发效果会更为显著。特别是运用学生喜欢的乐器助力学习活动,学生接受度更高,活动融合性更好,活动气氛也会更和谐。小学生对乐器有特殊情结,教师在具体设计和组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实践基础。一些操控难度较大的乐器,或者是西洋乐器是不适合引入的。竖笛、葫芦丝、钢琴、笛子、电子琴等乐器,有更多受众群体,学生对这些乐器比较熟悉,其助学效果也会更好。在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时,教师先为学生示范演唱,学生对旋律比较熟悉,都能够小声跟唱。在音乐欣赏任务布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音频材料:这是不同乐器演奏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大家可以在聆听中判断使用了哪些乐器进行演奏的,其突出特点是什么?学生进入聆听阶段,教师不时给出方法提示:从这个角度展开思考,你会获得更多心灵触动。学生开始讨论乐器的应用特点。有学生说,这是钢琴演奏的,声势大气,表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勇敢和决心。有学生这样评价:这是葫芦丝演奏的,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委婉渴望之情。还有学生听过笛子演奏的歌曲,对其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笛子有高亢的特点,那声音具有穿透力,表现了颂扬赞美的心情。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多种乐器演奏的乐曲进行欣赏调度,给学生更多选择,让学生顺利进入鉴赏环节。教师发动学生展开乐器应用的讨论活动,涉及到葫芦丝、钢琴、笛子等,这些乐器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能够形成情感共鸣。在乐器应用讨论时,给学生提供更多对接性思考的机会。音乐活动丰富多彩,教师借助乐器进行对应设计,符合活动操作要求,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直观。如果能够组织学生进行乐器演奏活动,其激发作用会更为显著。一些音乐活动在现实条件下难以进行,教师不妨考虑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对应设计,也能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
总之,乐器让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有了实践和可以探究的对象, 这可比口头上的教学有血有肉多了。不仅轻松地攻克了教学中的难点, 还让学生充分欣赏和享受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童钰哲.小学音乐口风琴进课堂的研究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