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云南地区,彝族只是其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但在民间音乐方面的造诣颇深。彝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音域宽广,不同类型的民乐反映出当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文章将针对云南彝族民间音乐的概念阐述,进行音乐形态及演唱技巧方面的分析,挖掘彝族民间音乐千百年来流传至今对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彝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景与情感。
一. 云南彝族民间音乐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少数民族随着社会制度的改革,在音乐艺术的造诣得以进一步的提升,在党的领导号召下,云南省政府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彝族艺术工作者[3],基于此,彝族民间音乐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扩大。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彝族民间音乐包括传统民歌和传统歌舞曲,其中,传统民歌又包含叙事歌、情歌、山歌、儿歌等,而传统歌舞曲的种类繁多,如打歌、跳乐、盘歌等。
1.1 传统民歌的分类
(一) 叙事歌:叙事歌又称“古歌”,主要是传唱流传于彝族民间生活中的民间故事,有长诗篇版的,也有神话故事版、爱情传说版等,例如《逃到甜蜜的地方》《阿诗玛》。
(二) 情歌:即彝族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互诉衷肠表达的民间爱情曲调。云南红河彝族地区的四大腔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四大腔包括“山药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一般多在野外演唱,演唱形式或男女两人对唱,或众多男女聚众演唱。
(三) 山歌:即指在山野田间演唱的彝族民歌,演唱形式多样,有领唱、独唱、合唱等,主要用于表达演唱者对生活的感悟与人生体验,抒发个人感情。
(四) 儿歌:儿歌在云南彝族民间音乐中的歌曲展示丰富多样,主要表达出孩童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或单纯美好的学习状态,例如《转圈圈》、《月亮歌》等[3]。
1.2 传统歌舞曲的分类
在云南彝族的民间音乐中,传统歌舞曲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是从参与的人员还是歌曲、舞蹈的风格,都充分表达出彝族人民无拘无束,乐天派的生活态度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
(一)打歌:打歌也叫做跳歌、踏歌,其表现形式就是演唱者借助竹笛、芦笙等乐器,一边唱歌一边弹奏,形成一套节奏感强的音乐,这种演唱形式一般在云南大理地区较为常见。
(二)跳乐:跳乐又称跳月、跳大三弦、跳三部乐等,一般是青年男女集体表演,节拍主要是由四三拍与四二拍组成的五拍子,配合舞蹈动作载歌载舞,动作优美奔放[3]。
(三)盘歌:盘歌的表演形式多以对唱为主,常见于特别的节日习俗场合,由男女分为两队边唱边跳,采用一唱一答的形式表演,充分展现出彝族人民的生活乐趣。
(四)歌舞组曲:歌舞组曲的表现形式对比其它曲种,相对独立完整,其由多首民间歌舞曲组合而成,从始至终集音乐、唱歌、舞蹈于一体,表演者队伍庞大,从若干人至数十人,男女老少皆有,是云南彝族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之一。
二. 云南彝族民间音乐的特征分析
云南地区的彝族民乐,无论是在音乐的形态表现方面,还是演唱者对彝族民乐的演唱技巧,一直以来都保留着彝族特有的音乐风格,从以下方面分析:
2.1 云南彝族民间音乐的形态特点
2.1.1 音乐节奏欢快,旋律优美
云南地区的彝族民间音乐,在旋律上的特点大多以缓进型为主,例如《害羞羞》,歌曲循序渐进,节奏轻快[1],同时也有像《海藻腔》这种典型民乐,旋律优美跳脱,时而婉转细腻,时而跌宕起伏。
2.1.2 歌词通俗易懂,句式灵活
云南彝族的语系不同于汉语,方言共有6种,看似语系繁多,但其实在民间音乐上的歌词通俗易懂,句式有长有短,既能二人对唱也可多人合唱;其次,彝族民间音乐的题材多来自于广大劳动群众的日常生活[1],与人民生活状态贴切,歌词内容自然朴实,且大多数都是唱作者即兴发挥,别具民族特色;另外,彝族民间音乐中的表现手法多以修辞手法为主,或旋律活泼,侧面烘托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或婉转悲伤,表达妇女独自留守在家思念丈夫的情感;或欢快万分,尽显过年时人们的喜悦心情。总之,云南彝族民间音乐在即兴创作上的发挥十分贴近民生,一定程度上渲染出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群体的心境变化。
2.2 云南彝族民间音乐的演唱技巧
2.2.1 声源于情,巧妙处理装饰音
云南地区的彝族民歌最大的演唱特点,就是在装饰音的处理上较多,第一点就是表现在演唱者“声情结合”的演唱模式上,为了把握好歌曲的演唱特点,唱出特有的民乐风格,演唱者在演唱时将情感释放运用在“声”“气”的变化中[1],声源于情,以情带声;第二点即在换气点的处理上,演唱者在“拖”腔演唱时偷换气点,不仅保证了整首歌曲的流畅性,且侧面展现出演唱者的实力,这就需要演唱者经常进行训练。
2.2.2 音域宽广,自然切换真假嗓音
说到彝族民乐的音域,不得不提到其唱腔手法的表现形式,其中,以“海藻腔”最具民族特色,“海藻腔”是由短小的一段体发展为多段体歌词,演唱过程中伴唱配合主唱的演唱节奏,制造出高低起落的音乐节奏,从而达到唱出来的音域宽广,音调悠扬[1]。此外,“海藻腔”的唱法能够让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自然切换真假嗓音,十分考究演唱者的唱功。
自古以来,云南等地由于地势地形的影响,民乐多以山歌居多,老一辈歌者在演唱中往往不注重演唱方式的表现,没有刻意去练习真假嗓音的唱法运用,久而久之,彝族歌曲在真假嗓音变化处理上反而显得十分自然,例如前面提及的“换气点处理”,也是彝族人民在长期歌唱中所领悟到转化真假音的一种方式。
真假嗓音的唱法,主要是以胸腔共鸣发出雄浑之声,用开口声“依—”等气息均匀的推动声带,紧接着平稳挂上头腔,不仅需要演唱者能够坚持长期训练,更要求演唱者拥有足够深厚的肺活量和高音调的唱功,才能做到从容地将真嗓转化成假嗓。需要注意的是,真嗓、假嗓转化过程中,主要还是运用身体不同位置的共鸣发出声音,例如云南的彝族歌手李怀秀、李怀福,对“海藻腔”唱法的运用就相当不错,一首《吉祥鸟儿飞起来》很好地做到了音域宽广、高低起落,向世人展现了彝族独特的演唱技巧[1]。
2.2.3 说唱结合,打造特色唱腔
说唱结合的演唱方式,并不是彝族民乐独有的,但通过说唱结合将彝族民乐演唱出来,配合彝族新颖的唱腔,别有一番风味。在彝族歌词中,修辞手法的句式较多,尤其是押头韵、押尾韵的修辞手法十分常见。说唱这一独特的演唱技巧,一句接一句,与“拖腔”、“舍腔”华丽的拖音形成对比,使歌曲灵活自然,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1]。
三.云南彝族民间音乐的存在意义
目前,在我国已知的500多种乐器中,云南就占据了200多种,且多以民族乐器为主,这也造就了云南丰富的民间音乐,而彝族民乐只是众多民族音乐中的一种。据了解,云南境内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2],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省独有,彝族民间音乐在这条音乐长河上能够脱颖而出,不仅得益于云南特殊的文化背景,更有彝族人民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涵养出淳朴无忧的民风,继而培养出当地人民自立自强,积极乐观的民族精神。
四.结语
总之,云南彝族的民间音乐是社会历史与精神文明进步下的产物,具备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特征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歌曲中所蕴含的彝族文化,代表着彝族人民世世代代对民族发展的美好愿景,我们每个民族都应携手同行,将本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传承发扬[3],将中国文化的魅力带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曾颖.云南彝族民歌的音乐形态特点探析.[J].艺术研究.2018.
[2] 田尚科.浅谈云南民族音乐.[J].《民族音乐》.2018.
[3] 杨鉴.浅述彝族民间音乐特点.[J].飞天.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