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新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策略的研究——新体系音乐教学法应用于戏腔教学的研究与实施
杨钧尧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杨钧尧,. 音乐教育新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策略的研究——新体系音乐教学法应用于戏腔教学的研究与实施[J]. 中国音乐学报,2022.8. DOI:10.12721/ccn.2022.157079.
摘要:
新体系音乐教学法是三大教育体系与中国音乐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中“原本性”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新体系“本土化”“中国化”,新体系的教育模式在于将音乐、律动和语言一体化,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音乐不仅能够做到意识上的感知,还要亲身去体验,更好的指导实践,从而真正做到“洋为中用”与“融会贯通”。本文旨在将课堂教学中教唱戏腔作为一个契合点,深入研究新体系对戏曲教学中的理论指导,为弘扬戏曲文化发展传统音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新体系音乐教学法“本土化”课例研究
DOI:10.12721/ccn.2022.157079
基金资助:本文系陕西省规划课题《音乐教育新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CH20Y0669

一、指教反思:新体系音乐教学法优势与现有课堂弊端结合

我相信很多老师给学生上戏曲课时,时常会遇到和我同样的问题,学生不张口、没兴趣,甚至觉得戏曲是老年人喜欢的,不够紧追潮流、不能激发兴趣,所以学生参与度、认知度不高,更不用说传承与发展。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用新体系解决这些问题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新体系中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1、在传统戏曲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张口、没兴趣的问题上,我们可以运用新体系的一个教育理念,把“专业型”音乐变成“大众型”音乐,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有了这个理念我们就可以转变思路,在接触传统戏曲教唱前,先让学生听一些古风歌曲,学唱一些新戏歌,这些歌曲中都穿插着一些戏腔,好听又好学。从2019年开始,我在课堂上运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反应让我记忆犹新,大家出奇的喜欢,唱的好的学生甚至感觉开起了自己另一项技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学生学唱兴趣的加深,我开始提高难度把京剧中的“西皮”“二黄”两种腔调正式教给学生,因为有了之前兴趣的积累,所以,学生很自然的就学会了很多戏曲选段,如越剧《红楼梦》、黄梅戏《打猪草》、 豫剧《花木兰》等。戏腔是腔不是戏,它是一种发声方式,戏曲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化,戏腔又借鉴了一些戏曲元素,是音乐跟戏曲的结合。我通过新系体中把“专业型”音乐变成“大众型”音乐这一理念,让学生从大胆张开嘴唱戏腔,到喜欢上有戏曲元素的歌曲,一点点引导学生喜欢中国传统戏曲,和唱出经典选段,音乐新体系的新理念很好的解决了学生不张口的这一弊端。

2、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最吸引学生就是戏曲中的扮相,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大多以图片、视频的媒介方式让学生了解戏曲,并不足以让学生加深对戏曲的喜爱,这时新体系中的以人为本而非以音乐为本,以发展情商为主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我会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意愿,给学生租来他们喜欢的戏曲人物的行头(头饰、衣服),将戏曲造型和时尚造型有机结合,让学生知道戏服也可以如此潮。学生告诉我,穿上戏服扮上戏装后的心情十分激动,仿佛自己穿越了时空一样,更加能够真实的体会到艺术家们传承的不易,传统文化曲艺的伟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新体系教学法合理的运用解决了戏曲课没兴趣的这一弊端。

二、理论深耕:以新体系教学传统音乐模式的优越性

从2019年开始学习和运用音乐新体系教学法到现在,我感触良多。笔者将新体系运用到传统戏曲课中的优越性,总结如下三点:

1、革新中继承:传统唱腔重焕新生

通过唱古风歌曲,戏歌开始改变学生对戏曲的认知,让学生通过爱上唱戏腔揭开了传统戏曲“西皮”“二黄”的神秘面纱,也让传统唱腔重焕新生,古风歌曲、新戏歌、中国风这些新的艺术元素被学生喜爱,风靡整个校园,让有着800多年历史底蕴的戏曲,以全新的艺术形式被学生接受,将传统与流行相结合充分体现新体系 “本土化”的优越性。

2、乐趣中收获:寓教于乐以教促学

上课时,因为有了新体系教学法以人为本,而非以乐为本的教育目的的融合,让与原本枯燥乏味的学习融入了轻松与快乐,也让学生产生了反客为主的思想,学生之间会相互配合、创新表演、来诠释他们心中的戏,真正的把快乐教学、自主学习融入课堂学习中,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汲取知识,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

3、借鉴中破局:中外融合促进理解

新体系教学法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音乐中融入律动,达尔克罗兹认为,是音乐孕育出了人类的情感,人的肢体动作又表达出了不同的情感,所以音乐的学习不是单一的乐器和歌曲的训练,而是需要人体态的活动与音乐相结合。通过人的视觉、听觉 、感觉等多方面的感官感受,伴随着音乐的体态律动,才是真正的音乐学习。面对这一理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与借鉴?那当然是我们戏曲中的传统身法步的教学,在教学课堂中,由于肢体不协调或不喜欢等原因不配合的学生,在面对他们的问题时,我在课堂上先放了一段节奏感十足的蹦迪音乐857,又配合了一段花手(花手是传统戏曲小五花手的演变)的表演,当时学生都惊呆了,戏曲课也可以这样潮,西方的蹦迪音乐857也可以和戏曲动作相结合,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天性得到了释放,不由自主地舞动起来,那些有问题的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时,才发现自己原来没有那么糟糕,我们的戏曲律动也可以这样潮,新体系教学法教会我,在常规教学中遇到瓶颈和困难时,我们一定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追求创新。就这样我们一起学会了云手、双晃手,踏步翻身,扇膀亮相等基础戏曲身法步,最终我们一起创作出了戏曲元素的唱跳节目《少年》,舞蹈《梨花颂》《春闺梦》等作品.   

三、以理促教:新体系教学法本土教学实践

结合教学实践以及溯源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笔者系统总结出三点,为读者提供有效性的思考。

1、注重对学生表现力的培养

奥尔夫提倡的“原本性”就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观念,让儿童回归原本的自我,顺应天性,鼓励自我的表达,只有真正的做到表达,才能落实到音乐表现力的提升。如上文提到的将传统戏腔现代化之后,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可以看做音乐教育新方法尝试的良好开始,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学生延续兴趣的火种,所以就要积极调动起学生兴趣之后的表现力。通过鼓励创作或是向外表演交流的方式来肯定学生的表现成果,从而发掘学生创作活力,使得他们发现创作的魅力。真正将教师传递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音乐素养。

2、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

奥尔夫十分重视在儿童时期即人类个体成长创造性发展的高峰期对学生即兴性和创造性的开发,甚至说奥尔夫本人的成长经历就是人的创造能力开发的一个过程,也奠定其“原本性”的让儿童回归本性,鼓励儿童即兴创造的理念的产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贯彻“教无定法”的理念,在完成基础技法的教学后,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创作,保证教学活动中学生有自己的生成和稳定的输出。如上文中提到的和学生共同创造出了戏曲元素的唱跳节目《少年》,舞蹈《梨花颂》、《春闺梦》等作品。

3、注重捕捉学生即兴创作的火花

即兴性,也就是创造性,是奥尔夫在提倡“原本性”音乐教育观念中的一个重要基本点,如同本身就带有自发性和创造性特点的原始艺术的艺术形态,即兴性、创造性贯穿在整个“原本性”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如节奏的即兴、旋律的即兴、语言的即兴等等。奥尔夫十分重视教学活动中的即兴性和创造性,认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并且明确指出“音乐创造有简单复杂之分,但是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来说,儿童的音乐创造和音乐大师的音乐创造具有同等意义,同等价值”。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操作的空间,对学生即兴出现的灵感注重记录和保护,可以在课堂上就一个学生的即兴灵感进行教学延伸,对其他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示范作用。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