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给人丰富的视听感受,是对人类情感进行艺术表达的一种独特形式,对小学生的成长和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将音乐要素渗透进小学音乐情感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作品世界中更好地理解作品情感和文化背景,能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构建起完整的音乐框
一、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情感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情感教学对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的作用,改进教学方案,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给学生耳目一新的体验,为学生构建多元自由的学习环境。教师还要努力探索在情感教学中渗透音乐要素的方法,促进两者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和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结合不同的音乐作品和教学目标,找出合适的教学模式,懂得变通和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情感教育真正融入音乐课堂,使音乐要素很好地渗透于情感教学中,以保证教学效果。以《堆雪人》为例,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这首歌曲时,可以转变教学理念,采取向学生提问的方式导入歌曲。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喜欢下雪吗?有没有在冬天堆过雪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积极性,为演唱歌曲、记忆歌词提供了快捷路径。教师通过采取提问的方式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将课程教学与实践很好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运用自身对堆雪人的喜爱帮助理解和记忆歌词,更好地渗透情感教育。
二、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知和理解,对教师开展情感教学及音乐要素的渗透有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构建立体生动的音乐课堂,也无法将情感教育和音乐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导致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无法真正获得有用的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会让学生对音乐的相关知识和情感把握有所依托,使学生觉得音乐不再是抽象缥缈的空中楼阁。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辅助,通过视频、音频、画面等方式,向学生讲解相关音乐和文化背景,传达作品中的情感,为学生理解作品奠定基础。如在教学《春天的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春天的景色,作为课程导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
三、创新方法融入情感教育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丰富内心情感。比如讲解《共产儿童团歌》这节课时,教师要从情感教育角度入手,全方位系统对这首歌的歌曲内容进行解析,明确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内容,防止运用过去落后的教学方法,要将教学做良好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中,充分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利用分层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方法,尊重不同层次学生音乐水平、歌唱能力表现出来的差异,教师分层导入《共产儿童团歌》的相关知识点,提出具有层次性的思考问题。例如,少先队最开始叫什么名字,讲一讲自己所了解的抗战小英雄,作为儿童团员一分子,应该做什么?通过知识、问题的互相作用,贯彻落实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听音乐、念歌词、哼唱歌词等过程中,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在分析和解决不同层次问题中更深入理解歌曲内容,深入理解作品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之后,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课堂问题的情况,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欣赏法,与学生一同赏析《共产儿童团歌》的旋律、内容、情感等,让学生在自由组合中一同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通过练习准确掌握歌曲演唱方法,激起学生内心情感。创新教学方法能让小学音乐课堂更具活力,在教学做统一的情况下实施情感教育,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让教学变得充满趣味性。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健全音乐知识结构体系,获取美的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中发展音乐能力,树立起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让情感教育更好地渗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四、歌唱教学融入情感教育
歌曲内涵即隐藏在歌曲中的思想情感,作为区别不同风格作品的关键点,歌曲中,不论长短,节奏快慢,都是对作曲家情感的表达。理解作品内涵,体会作家情感中,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体会,主要是因为学生具有不同的差异。小学生思维能力非常有限,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并不能良好把握歌曲,教师则是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涵的重要媒介。教师采用简单的语言、形象的画面,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为学生传递歌曲的信息,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歌曲,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比如教师在讲解小学音乐《卖报歌》这首曲子时,教师在上课前要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课件当中展示出卖报小女孩被行人撞倒,报纸散落在地,被路过的好心人士买走报纸的视频资料。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位路过的好心人士就是这首曲子的作曲家聂耳。聂耳看到报童可怜,尽自己所能帮助报童,让报童能够及早回家。聂耳看到这一情景,满怀对小报童的同情之情,写下这首曲子。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学生深受感动,有的学生潸然泪下,表示会珍惜现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学习。这样一来,让学生准确掌握曲子的内涵与所表达的情感,再运用歌唱的形式抒发情感,从而让学生升华自身的情感。
五、利用有效活动,促使审美形成
在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这也可以增加音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音乐课程教学,充分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有效活动渗透情感教育,为学生打开一片审美的空间,让学生用心体会和感受,与音乐进行亲密的情感交流,促使学生形成审美能力。以《牧童谣》为例,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歌曲时,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主动性的课堂,让他们体会和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首先,教师需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在这节课堂学习中体会到我国民族文化的美,让他们能够自己完成音乐歌曲的听与欣赏。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听这首曲子,你感受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你能不能感受到它的色彩呢?”然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牧童谣》这首歌曲中包含的草原风情,有的学生说:“老师,我看到了蓝蓝的天,听到了悠长的曲调,低回婉转的声音可以让我产生无尽的想象。”接着,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深情地舞蹈呢?”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跟随着歌曲的律动,跳起欢快的舞蹈。在音乐的配合下,学生就像是一颗颗茁壮成长的牧草,跟着《牧童谣》这首歌曲摇晃,他们在音乐中感受草原的美,感受着作曲家豪放的情怀,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一刻就悄然形成了。
结语
总之,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发挥出情感教育的作用,通过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情感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得到良好展开。
参考文献
[1]陈远苑.小学音乐中的情感教学策略分析[J].情感读本,2020(8):7.
[2]管江江.渗透情感教育,创新小学音乐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