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涉外财经类高校开展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
刘静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静,. 新时代下涉外财经类高校开展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J]. 中国音乐学报,2021.12. DOI:10.12721/ccn.2021.157123.
摘要:
在涉外财经类高校开展中国传统音乐美育课程常常遇到两大问题。其一、由于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感情淡薄和认知观念的不健全的缺失导致出现的对中国传统音乐被边缘化现象;其二、教学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强。被动聆听为课堂常态。这两大问题将教与学中涉及到的多个问题链接在一起。从改变思想意识到课程的创新实践,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重拾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下美育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外类高校具有国际化、创新性、融合型的特点。如何利用高校自身优势,将美育课程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从学生切实需要出发,在新时代的引领下,将立德树人、以美化人的理念运用结合到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中,实现美育教育理念,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培养学生们对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自信是当下涉外类高校美育教师思考的重点。
关键词: 涉外财经类高校;美育;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DOI:10.12721/ccn.2021.157123
基金资助:

在新时代下,国家高度重视美育教育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性。美育作为五育中的核心,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教育不容忽视。如何将美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培养出具有中国精神、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高校学生,是涉外财经类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关键所在。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传承中华文化精神起到重要作用。  

 一、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在涉外财经类高校课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1、中国传统音乐不受学生重视

中国传统音乐不被重视的现象由来已久,多年来,传统音乐教育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到采用西方模式演绎中国音乐,再到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中国传统音乐及传统音乐教育在进入近代史后,开始经历着不停的变革、彷徨、探索、重组。在这个过程中音乐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抉择。中国音乐教育的启蒙认知、音乐语汇的“母语权力”被西方音乐所代替,人们的审美意识不再从本土出发。钢琴乐器的普及、西方乐理知识的建构打破了取代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理念。本土音乐被边缘化、成为一股不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阻碍因素。然而,果真如此吗?世界只由一种声音组成吗?音乐是一方水土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文化精神的表征,中国音乐包含着、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优秀品质。文化是音乐的根基。音乐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如今在新时代的引领下,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抓住时代机遇,将中华文化精神浓缩于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再迷茫,将美育精神以音乐的形式,开放的模式海纳百川,吸取各专业之长,展现中国精神,是时代赋予美育工作者的使命。中国传统音乐需要一次任重道远的重启工程,高校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需要一场及时的补救。涉外财经类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跨国界、懂经济、善管理的人才。并且使学生们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国家繁荣富强的表现。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是硬实力;而文化、美育教育则是一个国家精神的核心力量体现,是软实力、是精神文化灵魂工程、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一个没有文化、没有美育教育支撑的经济体是没有发展前景和远大目标的。在涉外财经类高等院校开展中国传统音乐教育,需根据学校治学特色,因地制宜,突出经济、贸易、管理、金融、法律等特色学科。将国际化、西方化治学理念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国美育教育理念相融合。使美育理念、人文思想、中国精神成为经济贸易交流的有力后盾。采用音乐、文化、艺术手段,推进经济贸易发展,使之成为一带一路、中西方经贸往来中必不可少的媒介推手,作用于经济贸易、作用于涉外财经类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使学生们避免全盘西化现象出现。

2、强化学生主人翁地位,扭转被动聆听局面

在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被动聆听的局面由多种因素构成,包括教与学两大方面。教师在教授课程时仅注重理论、知识点的灌输,缺乏实践、创新元素,造成课程内容与学生兴趣脱节。注重学生内心需求,是教师在教授课程时需要转变的观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解除心理上、认识上的误区,不可轻视国乐作用、地位。认为音乐课堂无法培养思辨能力、探究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树立正确意识,将国乐学习作为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情操教育。教师与学生双方在观念上进行转变,教师用心体会学生需求,学生将自己作为课堂主人翁,将实践元素融入到传统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启学生的手、耳、身、口,将中国传统音乐与学生兴趣、学校特色相结合。使开口唱、动手奏的学习体验方式成为学生感受传统音乐之美的最佳途径。

二、 新时代下高校进行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理念

1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美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大学生学会完善自我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当代的学生大量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加强综合素质的学习。综合素质为大学生日后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国传统音乐将音乐、文化、历史三位一体结合在一起。音乐中映射出历史文化的光芒,将文化精神浓缩于乐器、乐曲、音符、节奏、旋律中,通过人的声音、人的演奏、人的思想创作出来。音乐来源于生活,离不开一方水土所特有的风俗、离不开人。在中国上千年的文化发展中,自古以来,采用礼乐制国的理念,将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思想相结合。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有机的融合统一在一起,运用艺术的感染力,将人生哲理、政治理念融入进音乐中,使音乐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教化民众,打动人心,陶冶情操。音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上至天子王侯,下至黎民百姓的审美品位。在社会生活中,音乐促使人们对历史、社会、及人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将音乐纳入到整个美学领域中。音乐成为沟通人与神、人与自我灵魂的媒介。音乐是可以反映时代面貌、民族精神的艺术形式。如今在新时代的引领下传统音乐艺术将成为高校美育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艺术以主人翁的姿态回归到高校校园文化中,走进新时代的青年。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这是新与旧、传统与创新、古与今的碰撞。

2、在涉外财经类高校进行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是呈积淀式模式缓慢增长、不停累积的结果。而社会政治、经济、科学的发展是迅猛的,以淘汰、代替的方式不停运转着、前进着。这个对比在涉外财经类高校中尤为突显。学生们学习的外语、经济、贸易、法律等专业充斥着时代感,是时代先锋的热门风向标,于是传统美育艺术教育的学习与前沿学科间在表面看来充满矛盾。一个新、一个旧;一个快、一个慢;一个时尚、一个复古,特别是在如今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来自于世界各国的各种文化现象又会冲击着、重建着青年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难免会迷茫、困惑与矛盾。涉外院校学生需大量接触外来文化,更要以中国传统音乐来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与外语、经济、贸易、等学科之间的关系从矛盾的对立面转化为不停循环增长的共同体,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文化是土壤、是根基。将缓慢增长、积淀式的。传统音乐艺术教育作为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源动力,成为人的精神内核,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使美育灵魂与人的心灵相结合。音乐可以使文化自信得到保证。只有人的内心得到了充盈、自信、安定方可使思想迸发出火花,寻找到人生目标,以创新式的思维方式回馈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是美育的表现形式,对于涉外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教育来是,它是金字塔的最低端,是奠基石,是人心灵的教育,通过对本国音乐的理解,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相关联,使高校青年受惠于本民族艺术的熏陶。通过传统音乐技能、理论、实践的学习、进行文化意识、思维模式的培养,将金字塔低端、中部夯实,在此基础上,进行各学科的构建、学习,逐步形成金字塔的塔尖。这是新时代下涉外财经类高校强化美育育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体系中实施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三、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培养的模式及途径

1、互动式教学“三步走”模式

互动式教学“三步走”模式由实践、理论、再实践组成。三步走实现了艺术教育教与学互动,将理论讲解与学生实践相结合,为涉外财经类高校学生量身定制出适合他们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教学模式。三步走具体步骤如下迈出第一步,将教师教授转化为学生讨论,将问题抛给学生,唤醒学生自我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课程的导入部分,采取学生互动式讨论方式,使学生与学生之前思想碰撞,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变被动聆听为主动提问。在第一步基础上,开启以音乐专业知识教学为主题的第二步:理论知识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学生观点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音乐知识讲解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性,并引出课堂教学最为核心的第三步:实践助教。实践助教是开启学生心、口、手、耳的行动式、体验式实践环节。这一环节要学生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感知音乐,要学生打开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翁,使传统音乐被学生接纳。只有被学生所用,才会成为“活”的艺术,才会有生命力。“三步走”的教学模式,是从实践到实践的教学过程。但此实践非彼实践,第一步的实践是学生思想层面的实践,经过了思想的碰撞,理论的指导,到达第三步的实践时,该实践具有了行动的意义,创新的意义。 两次实践代表着学生思想、行动的参与、理论知识则是教师推进课程实践的源动力。三步走互动式教学开启了教与学良性互动模式。

如图1 实践--理论--再实践

学生--教师---学生

教师—学生—教师111.png如图所示,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根据一次次的实践、再实践及课程内容、理论知识而不停增长,这个圆型会像滚雪球一样,不停转动,不停扩大。这是实践教学目的所在。

2、运用学科优势,进行交叉学科间互动。

采用交叉学科互动式教学方式进行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属于互动式教学“三步走”的第三步:实践助教环节。这一方式适用于涉外财经类高校教学中。交叉学科指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交叉学科间的互动即是吸引学生走进国乐、走进文化、走进自我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走出书本、走出历史的有力抓手。交叉学科间的互动教学在学生与国乐间架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抓住涉外财经类高校特色,将学生所学专业学科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相融合,实现多学科融合、互动。使音乐艺术融进专业学科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涉外财经类学校的主流专业包括外语、经济、贸易、金融、法律等。以外语为例,推进外语(含小语种)语言学科与音乐艺术学科的交叉,形成用世界各国语言演绎中国音乐之声和中国音乐旋律演奏、演唱世界各国文化之声的双向互动方式,将中国传统音乐与世界各国语言文化相融合。利用学生所学专业语言优势,对传统音乐歌词进行翻译,使中国音乐文化受惠于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国乐学习与语言学习达到双赢共识的局面。在进行交叉学科互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以中国民歌《茉莉花》为例,将学生以十人分为一组,利用“三步走”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教学。第一步:学生讨论式实践环节。以提问的方式开启,抛出课程主题,茉莉花有几个版本?请学生们各抒己见。将对音乐作品已知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课堂翻转。用时10-15分钟左右。第二步,明确教学目标,将围绕《茉莉花》出现的理论知识点进行梳理,并与学生互动。理论知识用时45分钟左右。第三步,行动实践,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采用交叉学科互动方式,让学生围绕《茉莉花》,利用自己专业进行创新、拓展。在学生的小组展示中,来自外语系、小语种的学生,将自己专业语言与《茉莉花》相关联,用歌唱的方式演绎了中国江苏民歌《茉莉花》。并以他国民歌旋律创新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经贸系的学生将自己专业中有关一带一路贸易合作的案例与《茉莉花》相关联,表现出一首中国民歌在进行经济贸易的交往中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体验式交叉学科实践教学,通过一首《茉莉花》使学生们意识到一首中国民歌可以成为沟通丝绸之路国家间经贸合作的情感纽带,一件乐器同样也会拉近丝路上各国人们之间的情感距离。音乐是叩开通往经贸成功大门的钥匙、是让人们手拉手、肩并肩、在理念上达成共识的情感因素、音乐是双方利益得到双赢的保障、是对他国文化的高度认同感。音乐教育是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丝路畅通、各国往来的橄榄枝。涉外财经类高校学生在精修专业的同时,需要格外注意运用音乐艺术资源。发挥交叉学科优势,将音乐艺术与经贸、外语等专业相结合,达到用艺术沟通人心的作用。

结语

在涉外财经类高校开展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是新时代下高校美育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普及传统音乐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校中学习传统音乐,是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良途。任何现代音乐必然是传统音乐的延续和发展。如同人类的不停繁衍,如同家族的人丁兴旺。传统音乐需要青年一代。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通过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教育学习完善自我,实现五育并举。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加强审美能力学习。综合素质为大学生日后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塑造现代大学生的必优智选。

参考文献

[1].2020年10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2].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文件;

[3].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说》;

[4].朱光潜《谈美感教育》。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