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小学音乐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音乐技能、音乐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与此同时也应当将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融入其中。通过音乐欣赏、表演、创作等各种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1审美教育的概述
在当前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由于整个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参与,这样学生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在实际中小学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真正地将音乐技能教学和基础教学融入其中,渗透到艺术体验中。当前在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已经改变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将识谱、专业乐理知识作为教学的核心,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感受音乐的美感。通过教师的引导,需要设置情景主体,将音乐教学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以更为有效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去感受创造音乐。当前,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正向着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实践的方向发展。在实际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书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感受音乐的美感。
2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念。审美教育提供了音乐学科所需要的哲学基础,适用于全体学生,贯穿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课程,在空间上覆盖于音乐课程的歌唱、演奏、作曲等所有方面。审美教育赋予音乐美的意义,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面对审美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雷默曾说:“审美教育可以被拿来象征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实体”。审美教育不是凝固的僵硬不变的理论框架,而是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理论。“寓教于乐”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点,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自身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美的阐述,使学生在美的观念中感到愉快,得到享受,从而在美的感染中受到教育。此外,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本质所在,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素养,在掌握一定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审美体验是音乐课价值的最主要表现,是审美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音乐以其特有的音响美、节奏美、旋律美能够直接强化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所以在小学教学中,要突出审美教育,要深刻的认识到审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要将审美教育贯彻到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音乐课堂教学当中。
3培养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教学方式
3.1在小学音乐教育时使用情景化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使用情景化教学可以将曲目的场景再现,让学生扮演曲目的角色或者操作相应的音乐器材,以便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拓展思维以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可以让学生扮演曲目中的主角,把书桌装扮成船,把扫把当成桨,其他没有角色的同学可以拿起不同的乐器如三角铁、沙球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制小型的打击乐器一起跟随乐曲进行伴奏,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3.2构建互动沟通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审美体验式教学策略需要学生和教师间进行融洽的配合。例如:笔者在讲述“滑音”的相关音乐知识时,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表现自己的音乐学习方式。通过高效的课堂互动游戏,笔者掌握了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滑音”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够有效掌握滑音的练习方式与技巧。又如:笔者在讲授《让歌声更美好》时,利用多媒体教室让学生坐成半圆形的课堂座位,并让不同性格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营造了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3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音乐教学
民族音乐近年来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中国古风音乐逐渐被世界所熟知,其优美的旋律、高雅的气质受到越来越多国外民众的喜欢。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可以多引入民族音乐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大力弘扬各民族文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古代的“乐”“礼”之道。如引用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让学生体会乐曲给人带来的抑扬顿挫、温柔似水的感觉。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多开设以民族音乐为主题的活动,如二胡、古筝等,在活动中学生逐渐加深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去学习它、传播它。
3.4创新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艺术是没有定式的,那么对于基于艺术的审美教育也不应该是固定模式的。针对音乐课堂来讲,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创作背景,那么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的不同也应该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带领学生自己去挖掘,还是教师进行讲解再引导学生体会。对于与情感和生活联系紧密的音乐教育来说,教师应该在课堂内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来深入感受音乐,提升审美水平。例如,在学习《铁匠波尔卡》这一曲目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当前教学的实际,对该曲目的节奏进行足够的重视,做好节奏的设计与分析,以此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在正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的需要,教师要选择好作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慷慨激昂的作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控节奏的力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刻体验到蕴藏其中的喜悦。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游戏,让学生带着游戏话题更专注认真地去欣赏音乐,随着游戏的要求和引导,感受这段曲目的独特之处。通过实施当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作品情感上做到整体上的把握,当然,如果学校具有这种乐器资源,也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将用来演奏曲目的锣鼓搬到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有更加直观的既视感,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
结束语
不论从当今社会音乐教育的宗旨还是音乐教育本身的属性来看,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健全人格以及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音乐审美教育都显得极为重要。同所有的教育一样,审美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尽管在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相信在社会快速发展、观念更迭的今天,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于音乐教育、审美教育中,而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必将会一一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杨菁菁.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2020(05):72.
[2]杨仪.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智慧,2019(25):138-139.
[3]石慧.小议审美能力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J].北方音乐,2019,39(14):136-137.
[4]牛雅杰.审美能力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J].黄河之声,2019(01):97.
[5]汪语嫣.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意识的培养分析[J].北方音乐,2018,38(23):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