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素养概述
传统信息素养是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处理、整合信息来满足信息需求,从而完成特定目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又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一个包含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4个方面的多维度、立体化概念。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率先提出的。虽然学术界对其定义并不完全统一,但作为一种创新的媒体形态,其信息内容的个性化、发布渠道的多样性、信息受众的选择性、内容传播的交互性和实时性以及使用环境的开放性、社会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使得信息素养的内涵在新媒体环境下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1)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前提。它要求学生在新媒体、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等的网络新规则约束下关注、表达、获取和传播信息。
(2)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它强调学生能够将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与新媒体应用有效结合,并能通过其他新媒体应用需求获取相关知识学习的动力,或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工作。
(3)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保证,也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强调学生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下灵活应用各种新媒体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新媒体工具或平台对信息进行再加工以实现创新。
(4)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底线。它要求学生恪守道德底线,在拥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承担起新时代青年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信息社会中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1、制定培养目标
制定高中学生信息素养通用培养目标如下:
目标一、能批判性地评估传统信息源与不断变化着的网络信息源,如博客、微信等;
目标二、能够理解当前信息环境下的信息伦理、知识产权及个人隐私问题;
目标三、在参与式网络信息环境中共享信息并协同合作;
目标四、将学习策略与终生学习过程以及个人职业目标相连接。信息素养通用学习目标应反映社交媒体、网络协同生产环境下学生需要具备的素养能力,将信息存取、评估、利用、合成和信息伦理这些原有的信息素养基础元素与新技术环境下的多种素养能力结合在一起,共同构建元素养模式下学生需要具备的综合素养能力。
2、强化计算思维
新课标明确指出,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因此,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算法和程序设计的相关内容时,往往只注重对程序语法结构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师可以引入“编程实现城市交通限号”的趣味项目。教师大多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先出示一张城市交通拥堵的实景照片或一段视频,然后引出可以通过车辆限号的方式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从而提出具体的项目任务,让学生编写限号提示程序。为了让学生能快速编写程序实现限号功能,老师首先介绍任务中所需用到的时间(time)函数模块,详细讲解该模块的功能、使用方法及语法知识等,并让学生逐一在Python命令中练习操作,然后再讲解选择结构的格式和算法原理,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步骤调试和运行,编写程序代码,完成项目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有依托于真实场景的项目活动,有具体的目标任务,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并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缺少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设计的学习活动,更多的还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让程序实现的问题上,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操作步骤亦步亦趋地完成任务,并没有进行自主探究和深入思考。
3、优化教学设计
信息素养包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创造信息等能力,对中职学生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求他们记住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或者利用这些知识考取各种证书,不论是考试还是考证,它们都是一种手段,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标是适应当前这个“互联网+”时代。换言之,在当前这个网络已经实现全覆盖的现代化社会,不会利用网络就“寸步难行”,如购物过程中的付款、吃饭时点餐、跨越时间或空间去聊天等。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呈现出渗透化趋势,所以,在“互联网+”社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致力追求的不应该是让学生记住多少概念、公式,或者在考试中考取多少分以及多少证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信息素养,能够将自己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获得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这才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基于此,教师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情境创设法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了一个“核对500人身份证号”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有四种做法,第一种是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其中一个人念纸质身份证的复印件号码,而另一个人在Excel中利用查找功能查找后核对;第二种是打印出Excel表格到各个班级与同学逐一核对;第三种是通过Excel的公式函数,在网络上寻找相关的公式进行调试;第四种是利用网络查询一个能够校验身份证号码的Excel文件,在相关列中直接复制粘贴原有的Excel。笔者在阐述这个案例后,引导学生对这四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合理的方法,指出不合理方法中的不合理之处。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学生对于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具体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个人能力以及信息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4、刺激实践需求
信息素养形成的重点是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运用,高中生要能够利用自身具备的创新应用能力,更好地完成高效自主探究、促进自身信息素养的持续提高。所以,教师在实际开展信息技术授课活动的时候,必须要重视组织高中生进行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将自己的创新应用能力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从而进一步促进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实际进行“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这一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知识适用广泛、实用性强的特征,培养高中生的运用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引导高中生说出自己要查找的信息,灵活运用搜索技巧,促使他们在教师的运用和创新期间,受到充分的启发。另外,教师应引导高中生查找自己想要学习的其他学科知识,给他们提供更多运用和创新的动力,同时在课堂中与课下进行频繁的创新应用搜索技巧,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新应用能力。在这一期间,教师还应帮助高中生准确地识别查找到的信息内容,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应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进而自觉树立积极正确的社会信息责任意识,对那些失真、虚假的信息不予传播。
三、结语
总之,只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到首位来抓,并注意在教学中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其学习兴趣,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成为真正的“小主人”,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其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会长久不衰持之以恒,学生的信息素质也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敏红. 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初探[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0):816.
[2] 刘立成.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路径[J]. 文渊(高中版),2020(6):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