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在新闻传播学科中的适用度及使用分析
唐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唐迎,. 案例教学在新闻传播学科中的适用度及使用分析[J]. 中国新闻传播,2025.2. DOI:10.12721/ccn.2025.157011.
摘要:
新闻传播学科的实践性、复合性、权变性等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较高的适用度,应引起广泛的讨论和重视。同时,为了提升案例教学在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中的效果,要进一步增强高校和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知,完善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构建适合新闻传播学科的案例教学实践模式。
关键词: 案例教学新闻传播学科适用度
DOI:10.12721/ccn.2025.157011
基金资助:

相对于以教师单向输出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深度参与和独立思维启发。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以问题为导向,运用案例将学生带入真实情境或高度仿真情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对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并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此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化程度。

1870 年,哈佛法学院最先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其后是哈佛医学院,真正对案例教学进行系统规划并进行推广的是哈佛商学院。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案例教学除在法学、工商管理等学科广泛开展之外,在公共行政与管理、医学、教育管理等学科中也都有所应用。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中虽也有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总体较少,并且尚处于初步阶段,没有引起广泛的讨论和重视。

一、新闻传播学科的特性与案例教学适用度

(一)新闻传播学科的实践性与案例教学

新闻传播学科有着较强的实践性,旨在培养具有传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新闻传播学科理论知识,又要掌握相应的业务技能,具备良好的实操能力,能胜任未来新闻传播行业相关工作。因此,在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中,各个高校普遍重视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期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然而,占比最大、应起到基础作用的课程却往往容易被忽略。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中应将课程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行深度链接,尤其是业务型、技能型课程。而案例教学完全契合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丰富的传播实践也为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素材保证。

在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演练是发挥课程在实践能力提升当中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手段。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传播实践情境中,实现抽象理论知识的具象化,使学生在案例分析、判断过程中拓展对理论知识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导向,要求学生分析、解决案例中所呈现的真实问题,低成本、高效率地使学生接近传播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结以及知识与能力的转换。另外,案例教学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实际问题的差距,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增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二)新闻传播学科的复合性与案例教学

新闻传播学科的复合性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新闻传播学科是一门复合型学科,它是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复合。不管是新闻传播,还是广告传播、公共关系传播等,都必须从跨学科的角度入手,统合多学科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复合性的另一层含义是新闻传播学科是一门人文 / 艺术、社会科学以及科学技术高度融合的科学。新闻传播学科本质上是一门社会科学,但同时新闻传播实践又高度依赖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体的崛起、智能媒体的发展以及大数据等在传播领域的应用。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传播科技的应用以及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另外,新闻传播学科是带有人文学科属性的社会科学,讲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人文关怀,讲传播的艺术。

因此,新闻传播学科除可以被量化和系统表述的显性知识外,还存在大量人文 / 艺术方面的个体经验即难以用语言逻辑说明的缄默知识,如新闻敏感、新闻价值判断、新闻摄影瞬间的捕捉等,这些缄默知识恰恰是提高学生传播能力的有效资源。传统教学方法都是围绕显性知识展开,对于难以用语言表述的缄默知识的传授是有局限性的。案例教学是缄默知识有效传播的载体,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是师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更是双方缄默知识的一个对流”。缄默知识贯穿于案例的选择与书写、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教师对案例处理结果的展示等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有效地实现了流动。

(三)新闻传播学科的权变性与案例教学

进入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以及传播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播变得更加复杂。新媒体时代,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安装”了“麦克风”的传播者,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传媒内容生产不再是少数传统媒体的专利。新媒体的崛起使得传播渠道分散化,传播的效能下降。网络极大地释放了人们的社会表达,传统媒体的话语权降低,管理者在信息资源把控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社会舆论的生成机制与传播机制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影响因素,新闻传播不可能有什么固定模式和标准答案,甚至存在很多争议性,一切都要根据具体的人、物、事件而做出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专业媒体和工作人员要适应新闻传播的权变性,面对复杂的传播问题时能快速、果断、正确、灵活决策。案例教学将学生带入到真实而复杂的传播情境中,训练学生在信息不充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独立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为新闻与传播业培养未来的决策型人才。

二、案例教学在新闻传播学科中的使用

(一)增强高校和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知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这一观念已经为各高校普遍认同,但是却没有形成有效、系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与之相匹配。不少高校和教师还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占主导,知识单向地从教师向学生流动,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甚至“照本宣科”和“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是一种浅层的机械式学习,学习者很难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将被动接收的知识迁移至实际情景中,从而陷入课堂学习与能力养成不匹配的矛盾当中。

案例教学是沟通课堂教学和学生能力构建的有效桥梁,然而其优势和重要性并没有引起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学科专业教师的充分认识和重视。甚至很多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实质上二者有很大的差别,后者依然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当中,而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并不是绝对权威,知识是在教师和学生当中双向流动。还有不少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比起传统教学来讲过程过于繁复,因而存在畏难思想。

案例教学在新闻传播学科中的推广应用首先应致力于提高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知,转变教师观念。同时,完善案例教学的土壤环境、制度保障以及理论和实践支撑,凸显案例教学在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和生命力,消除教师的质疑与顾虑,寻求他们最大程度上的认同。

(二)完善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案例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选择与质量。新闻传播学科案例教学的开展须有教学案例库作为支撑。案例库建设有利于案例教学的推广,为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同时,案例研发需要教师和业界保持高度互动,也使教学不脱离业界发展实际,人才培养不不脱离社会需求。

2005 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开始探索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案例的制定标准和规则,并完成了第一个案例库,涵盖新闻采写、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 11 个子库。国内其它高校和教师也进行了相关领域的案例教学研究,出版了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案例、新闻摄影案例、新闻评论案例、媒介经营与管理案例等一批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案例教程。但总体来看,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依然较为滞后和薄弱,现有的案例也良莠不齐。

新闻传播学案例库的建设难度较大,无法凭一家之力完成,应有统一的规划,培养一批以教师为主、教辅人员为辅的案例研发、推广队伍,立足于传播实践,立足于本学科的性质,制定统一的案例编写规范和标准。同时,各高校间应紧密合作,搭建教学案例库平台,有效地实现案例资源共享,扩大案例教学在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中的影响和认同程度。

(三)构建系统的案例教学实施模式

案例教学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如何开展和实施。目前,案例教学在新闻传播学科教育的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部分教师的责任心、专业水平、课堂组织能力与案例教学的要求不匹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还有教师为了案例而案例,无法科学合理地平衡和使用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不够准确,将案例演化成了理论的佐证,完全没有把握案例教学的本质;还有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永远都是“案例发布——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单一模式,学生对占用时间较多的案例讨论有“总是在听和自己一样无知的同学发言,收获不大”的抱怨。

案例教学不是案例的开发和简单应用,而是要逐步探索和构建系统、完整、成熟的案例教学实践模式。做好案例教学师资的培训,突破教师想和不会、会但运用不好之间的矛盾和差异;案例教学的课堂并不一定要讨论,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丰富案例教学形式;优化案例教学的考核机制,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多元化地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案例教学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实际情景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链接课堂教学和实践能力提升,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中有着较高的适用度。同时,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更呼唤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的应用。

注释:

①孙华.新闻案例教学与缄默知识的传播[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83.

②蔡雯.论新闻传播的案例教学——兼谈案例库建设对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意义[J].国际新闻界,2008(02):5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