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剖析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现状
1.1一些管理人员不熟悉计算机技术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图书馆管理人员认为图书馆工作内容简单,服务单一,固步自封,无法适应新技术环境。新技术环境对图书馆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其应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部分管理人员并不了解计算机技术,也无法熟练操作计算机,再加上其管理理念落后,无法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1.2图书馆特色内容的宣传力度不够
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较为被动,也就是说,在图书馆建设完工后,只委派相关工作人员看管图书馆,在相关宣传工作上也只是进行粗浅的介绍,没有有效推广图书馆特色内容,也没有充分发挥出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基于此,图书馆管理人员只是扮演着守护者的角色,无法有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读者缺乏有效地沟通与交流,不能很好地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
1.3有关人员对数据的发掘意识不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大幅提升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效率。但相关工作人员挖掘数据的意识不足,无法通过对相关借阅数据的分析与整理,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和阅读需求,从而无法为其提供良好的服务,不利于提高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水平。
1.4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研究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后备人才缺乏,这不利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使得图书馆事业缺少发展后劲。此外,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没有系统学习过图书情报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无法适应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难以开展深层次的服务工作。
2制定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战略
2.1革新图书馆管理模式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向着智能化的方向迈进,这也对图书馆的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极为重要。图书馆利用技术手段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全面改革,构建集网络、服务与设备于一体的图书馆监管体系,借助图书馆预警平台,帮助管理人员对图书馆进行全面监管,以提高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巡查工作。图书馆还要安装远程控制系统,完善系统升级、标准授时、还原控制以及病毒查杀等环节。图书馆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工具,升级图书馆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的远程操作系统处理相关工作,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图书馆实行全开架借阅为书籍的借阅工作提供了便利,但是在书籍规划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容易出现图书错架、乱架现象。
数字化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以某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源为例,某图书馆的稀缺文献占比很大,如《直塘里志六卷》《保安州乡土志一卷》《宣化县乡土志》等,这些文献对研究地方志具有重要价值。该馆对馆藏文献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为其构建数据资源库,读者无需注册,通过手机或电脑等设备点击进入即可阅读;而且每张图片都可以放大,读者能够清楚地浏览每张图片;个别文献资源还会对古籍中的生僻字词、专有名词进行解释,读者只需要点击相关链接即可。
2.2树立科学服务观念,综合优化服务内容
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树立科学的服务理念和现代化的服务意识,全面优化服务内容。
首先,将传统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部分读者可能因为检索能力欠缺或外语水平不高,搜索不到所需要的图书,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时图书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其次,将线下服务模式转变为线上服务模式。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为读者提供咨询和答疑服务,解决读者遇到的各种问题。
最后,随着数字资源的丰富,人们从图书馆中获取的资源更加多样,尤其是师生群体希望获得更多学术方面的资源,比如针对某些课题的文献描述、相关著作的详细资料或者科研成果等。这就要求图书馆在检索系统中增加智能搜索板块,更好地满足部分专业群体的知识需求。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增强服务意识,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2.3以人为本,培养工作人员创新精神
在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创新的重要前提就是工作人员具备创新理念。图书馆要想转变管理理念,丰富馆藏内容,就要以人为中心,培养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只有全面打造以人为中心的创新型图书馆,才能让图书馆在新技术环境中发挥作用,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很多县市或社区的图书馆都提供了相应的个性化服务。部分图书馆提供饮料点单服务;部分图书馆提供复印影印扫描服务,方便读者对一些比较珍贵的资源进行复印影印,当然复印影印服务范围不包括个别保护级别的图书;部分图书馆还会定期举办国学讲座、传统文化课程、国学展览等活动;还有图书馆积极搭建传统文化体验平台,开展垦利谈心、经典诵读、国学普及、礼乐教育、道德实践和传统艺术学习活动,以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甚至还免费提供公益性讲座展览、基层业务辅导和读者培训、读者活动、政府公开信息咨询、无线网络、便民服务、导读服务、影视展播、电子图书报刊阅览及下载、业务咨询、寄存包、饮水区、停车区等服务。图书馆众多功能及分区免费项目的开设必须以强大的人才和管理团队为支撑。
2.4提高人才专业素质
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打造专业人才队伍首先要注重提高人才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在新技术背景下,要充分保证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专业人才队伍中的每个人都具备较高的现代化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促进智慧型图书馆的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此外,图书馆应建立并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优化配置图书馆人才资源;实施聘用制,公开招聘专业人才,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与要求,优化组合,竞争上岗,按级聘用。
图书馆打造专业人才队伍还要加大对人才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通过专题培训、专家讲座、跟班学习、业务竞赛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相关人员参加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其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另外,图书馆还要制定人才引进标准,与高等院校制订“订单式”培养计划,为图书馆培养高素质人才。从我国高校设置的图书馆学专业来看,其属于管理学类,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图书和档案的整理、文献和文件的编目和检索能力外,还要掌握目录学、经济学、行为学等知识,以适应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趋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现在,许多城市都建成了移动图书馆和无人值班图书馆,许多的服务过程都有所变化,一些图书馆也在努力将新的技术手段运用到建设智慧图书馆中,为公众提供扫脸借阅、远程预约、在线签到等多样化的服务,让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变得更智能化、更方便,从而提升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为用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滨.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创新[J].农业网络信息,2017,(04):77-79.
[2]朱海涛.浅析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创新[J].图书情报导刊,2016,1(03):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