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提升审美素养的有效策略探析
谢永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谢永媛,. 小学音乐教学提升审美素养的有效策略探析[J]. 中国音乐学报,2024.6. DOI:10.12721/ccn.2024.157059.
摘要: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可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样有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但是在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唯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审美教育的价值。鉴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对审美教育树立正确认知。本文结合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现状分析,提出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审美素养有效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059
基金资助:

小学音乐中的审美素养培养,主要是让学生在体会音乐要素的基础上,深刻感受到音乐的情绪价值、美学内容。学生经历了音乐中的创设情境、深入探究、激发情趣和即兴创编,从而在音乐意境中感受、熏陶,获得情感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鼓励和激发学生,使其审美思维不断升华,提升其审美素养。与时俱进,丰富审美教育内涵、创新多种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挖掘审美教育元素、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游戏化的教学形式。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现状分析

(一)审美教育缺乏针对性

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因此针对同一问题,可能做出截然不同的回答。但是教师在制定审美教育策略时,往往忽视了学生在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导致所制定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教师在音乐审美教育课堂上会集中向学生讲解与“审美”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未有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实际教学案例,导致学生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当前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中缺乏与之相配备的师资力量,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单一,趋于形式化

在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中,教师为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所制定的教学内容,往往只会花费少量时间在审美教育方面,并且所采取的教育形式大都十分单一。教师通常会在课程结束后带领学生共同聆听音乐作品,但是却未向学生讲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家的生平经历,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难以将自身情感带入其中。部分教师在音乐课程讲授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为学生播放视频教学资源,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却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仅依靠学生自身无法有效提取出教学资源中有价值的信息,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对音乐教学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完全违背了审美教育的初衷。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美的意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样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阶段信息化时代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早已融入到教学活动的各方方面。鉴于此,在小学音乐审美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高度整合的教学资源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创新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为审美教育活动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可以充分沉浸在其中,与教师进行积极互动。例如,当教师针对《童心是小鸟》这首曲目进行教学时,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带领学生感受曲目的情感与内在表现力。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核心,不断向外延伸拓展,争取涵盖到更多的音乐知识,力求拓宽学生音乐视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提出问题,如:“你认为春天是什么样子呢?”“你期待的春天中有哪些动人的景色呢?”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头脑中构画出一副美丽、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色。接下来,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春日”主题相关的视频资源,让学生将头脑中的联想落到实处,并鼓励学生将自己联想到的画面描述出来,与其他伙伴一同分享,这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其次,在学生全神贯注投入后,教师为学生播放《童心是小鸟》这部作品,让学生置身在音乐的海洋里,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最后,为帮助学生对“童心”这一概念又更加深刻的领悟,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带领学生共同回忆曾经学过与童年、童心相关的诗歌,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下更好的领略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形成理想的教学循环。

(二)激发情趣,浸入生活表现美

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审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中,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学生情感,将情绪情感变为个人审美素养中的重要一环。其次,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不同审美观念、审美心理,从理解他人的审美思维中,获得更独特的审美反馈。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组织游戏、讨论、表演、比赛等不同的合作学习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选择语言、游戏、活动、信息技术等不同方法创设情境。如欣赏歌曲《渔舟唱晚》,就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给学生导入歌曲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滕王阁序》中的片段,让学生着重体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歌曲呈现的音乐形象有所理解。对其用缓慢速度、平稳节奏营造的氛围产生情感共鸣,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的欢乐情绪。而在教学《京调》时,教师可以播放京剧行当不同角色的图片,让学生对京剧的行当、表演形式等进行小组知识抢答,再通过“视频+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京剧。在学会歌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角色,做简单的京剧表演亮相动作等,进行“我来做你来猜”的合作游戏。也可以播放专业京剧演员的一段视频,呈现京剧的视觉盛宴,师生跟着视频学习,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合作、情境中感受国粹的韵律美、节奏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素养。

(三)即兴编创,发挥才干创造美

即兴编创是发挥想象力、释放艺术潜能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思维,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体验后,指导学生根据音乐情绪、特点即兴编创,通过声势、律动、舞蹈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用自己喜爱的方法传递音乐中的美。例如在教学《剪羊毛》时,学生在赏析歌曲后,引导他们选择跺脚、拍腿、拍手的方式展现音乐中的节奏。在完成第一遍活动之后,请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将不同的表现形式,或已经完成的“肢体+音乐”组合进行变形,创造小组或班级个性音乐。在拓展延伸时,要求学生运用多种声音材料和乐器,为歌曲、舞蹈等进行即兴伴奏。但要求能解析自己编创音乐所要传递的情感,结合生活情境编创、表演,避免学生没有规律、目标地进行创作。在学生思考并自我演练之后依次表演,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和感受,试着简单说出该段音乐形式传递了怎样的情绪,表现了怎样的音乐美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音乐美的表现形式,从而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时,要做到因材施教,张扬个性。

参考文献:

[1] 宋欣奕.审美高度化:教育戏剧在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22(7):19-23.

[2] 张慧琳.基于小学音乐教育环境下对审美教育之浅论[J].读与写,2022(4):207-209.

[3] 胡娟霞.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J].家长,2022(29):138-14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