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策略
尹玉香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尹玉香,. 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策略[J]. 中国音乐学报,2024.7. DOI:10.12721/ccn.2024.157063.
摘要:
节奏是音乐艺术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节奏训练是影响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
关键词: 初中音乐节奏训练现状途径
DOI:10.12721/ccn.2024.157063
基金资助:

中学时期,是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提高整体音乐水平的关键时期。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节奏韵律的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音乐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掌握更加完整的音乐知识,增强他们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一、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一)节奏训练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不佳

音乐是一个人重要的文化素养,也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离不开音乐的学习。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节奏感训练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文化课程的紧凑性,以及学生和教师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够正规,学生难以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部分教师不重视音乐学习环境的营造,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化,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具有抵触和消极心理。由此,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效率不高。

(二)学生缺乏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初中阶段, 由于学生的课程繁多, 学习任务重, 导致学生没有专门的时间来体会音乐的学习价值,由此,学生也会出现很多不正确的学习方式,无法学会劳逸结合。 在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很多新的科目,再加上学习和生活经验不足,大部分还是依据自身的喜好对事物进行评定, 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产生较大的抵触心理和厌烦心理, 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未能够发掘对自身发展有较大指引的科目和学习资源。

二、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歌曲背景知识进行节奏训练

初中音乐教材收录的音乐作品都饱含着创作者丰富的情感,歌曲也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和个人经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意识到音乐创作的过程对感知音乐、学习音乐有着重要作用,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研究创作者基于什么样的背景而创作。通过研究作者的生活背景,理解作者的内心想法,以音乐作品为载体深入挖掘创作背景, 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在教学时,教师要牢牢把握节奏训练的要求,先引导学生了解基础的音乐知识,介绍歌曲的主要节奏,讲解歌曲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发掘歌曲的特点,形成对所学歌曲的基础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节奏训练,通过聆听节奏的律动感受歌曲,然后指导学生打出节拍,不断训练学生对节奏的认识,了解学习节奏的重要性,优化教学效果。 在音乐教学结束后,要能够使得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形成对歌曲完整准确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重视积累音乐知识, 并在主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提升音乐理解能力、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同一首歌》时,可以先导入对歌曲的整体性介绍,利用多媒体呈现歌曲的创作背景,同时介绍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创作历程,从作者的创作经历和创作风格等为探究切入口,为有效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音乐创作故事,介绍这首歌曲创造的缘由,对歌曲的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以整体感知为主要目标,巧妙地对歌曲进行全面的学习。首先从歌曲的曲调、音符和时值上介绍,使学生明确歌曲所应选取的音调。接着教师通过一边演奏一边为学生展示歌曲的节奏,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通过在钢琴上的节奏演奏,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哼唱出曲调,对歌曲的强弱和快慢有一个认识。 最后让学生听整首歌,听完以后提问学生:通过以上这些对歌曲的介绍,你对这首歌有怎样的认识呢? 结合作者创作的背景和风格做出分析。

(二)利用电子设备开展节奏训练

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音乐的学习设备和学习资源日益丰富, 教师能够通过利用这些电子信息设备发掘多种学习资源,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各种声音的模仿,自然的声音,乐器的声音,还有所有歌曲的播放等,都具有特殊的节奏感。教师都能够通过网络资源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欣赏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师可以利用电子设备,让学生了解到更为全面、更为广阔的音乐知识,艺术来源于生活,歌曲中有很多的声音和创作灵感都来自于生活,当然,音乐中的节奏之美同样来自与自然和生活。 教师就可以利用电子设备中丰富的节奏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提高艺术修养。例如,在教学第四单元《华夏乐章》这一单元的内容时,由于这一单元以歌曲的欣赏为主,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 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音乐节奏。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客家之歌》和《红旗颂》,让学生感受这两首歌的曲调以及节奏,在学生听完以后,提问学生:你对这两首歌的节奏有怎样的认识? 这两首歌有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呢?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歌曲做出分析。 以上教学活动结束以后,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中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首先从各种声音出发,播放不同的声音,比如大自然的声音,包括鸟鸣、虫鸣声,以及流水声、闪电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让学生感受音乐,感受节奏,这样学生能够发掘生活中的音乐, 接着教师就可以组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发掘身边的节奏之美,并进行模仿,深入感知生活中的音乐魅力。 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模仿,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引导学生感知特殊的美。

(三)利用乐器演奏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节奏感

乐器的使用在音乐课堂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歌曲的呈现方式,选择不同的乐器进行教学。 这样,在课堂中通过乐器的介绍和演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够集中精神去参与学习, 并在乐器的帮助下提升音乐感知能力,从中获得感悟和体验。 通过实践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促进学生对乐器有更多的认识,精准地把握音乐中的律动,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达到更好的艺术性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到音乐就在身边,体会音乐给人带来的美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在灿烂阳光下》这首歌曲时,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上设备进行教学, 更要利用乐器的演奏让学生对音乐有深入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在学生欣赏完这首歌曲以后,就可以通过现场演奏的方式,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感受音乐,聆听这首歌的节奏和律动。教师在整体演奏结束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训练,教师利用钢琴弹出歌曲的节奏,并要求学生哼唱出歌曲的节奏,然后跟着教师经过多次的训练, 直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唱出歌曲的节奏。接着,教师为了使得学生可以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就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拍手和跺脚感受歌曲的节奏,形成肌肉记忆,营造轻松的音乐课堂氛围。最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以后,自行演唱,一边打拍子数节奏,一边唱出完整的歌曲。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节奏感的训练作为初中音乐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必须重视。深入挖掘节奏训练的价值,引导学生感受来自音乐的魅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从而提升艺术修养,为塑造学生的建全人格和综合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天慧.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北方音乐,2022(9):112-112.

[2]孙晓娟.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子:教材教法研究,2022:(21):87-87.

[3]曹静.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读书文摘(中),2022(27):97-97.

[4] 罗咏艳.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方法[C]//教师教育论坛(第六辑) ,202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