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和关键,音乐只有结合了节奏和旋律的起伏,才能使两个具有相同振动频率的物体相继振动起来。通过音乐的共振,使人产生共振,从而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而律动教学的方式以音乐和伴奏为起点,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也会有一种进入到另外一个空间的感觉,并通过肢体去感知音乐,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乐感,也让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接下来,笔者结合小学音乐律动教学实例为大家提出相关策略,以期能够作为参考。
一、小学音乐教学结合律动教学的意义分析
1.1增强趣味,激发兴趣
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爱好来看,他们的音乐学习与他们的兴趣爱好是密切相关的,总的来说就是关乎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但是,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师单调乏味的单一唱歌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构建趣味课堂的目标,进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课堂教学的质量不高。[1]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律动教学,可以让音乐的呈现形式更加多彩,也让音乐的内涵更加丰富,更有助于增强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进而推动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1.2提升记忆,增强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是承载音乐表现的重要形式,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环节。因此,学生只有牢固地记住了律动节奏,才能在深层的理解中表达出音乐内涵。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律动的记忆是复杂且困难的。所以只有通过律动训练结合身体节奏,将音乐的复杂节奏转变为身体节奏的记忆。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相对轻松地记住音乐节奏,为音乐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1.3优化表演,巩固表现
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我们可以得知小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方式常常是模拟和模仿。而在音乐律动课程中,老师将音乐的内容与身体语言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模拟与学习中更好地感受音乐。与之相比,传统音乐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单一化音乐教育形式,它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能力提升,还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限制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欣赏能力的稳固提升。[2]“律动”教学则将“动静结合”的音乐教学方式应用到小学音乐中,使音乐的美感得以充分发挥,这也让律动课堂更加适应学生的兴趣需求。在律动课堂中,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喜好,结合音乐感和节奏感,激发他们的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跟着老师一起“动”起来,融入音乐的世界,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小学音乐律动教学的相关策略探索
2.1紧扣音乐,确定目标
在小学音乐律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晰律动这种模式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中的应用,还要使学生在听的时候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节奏,并将自己的理解传达给身边的人。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基本的含义是将一定的形态传达给人们,结合节奏和律动来阐释音乐学习的关键在于体验。在开展欣赏课程的过程中,律动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而体验是对所听的音乐进行解析,这二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要把握好律动定位,在课堂上演奏优美的音乐,让同学们按顺序走进课堂,在优美的音乐中想象出对美丽的世界,在老师的安排下,同学们会很用心地倾听,表情也会很专注。[3]同时,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分结合音乐特征,创造出一种和谐的音乐学习环境,让律动下的多种形式教学获得较好的教学结果。比如《在动物园里》,同学们在学习情境中就是一些动物,还有一些同学则是点缀动物园的植物,他们在歌声和舞蹈中,在欢乐的律动和气氛中感知了音乐的内涵。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音乐剧表演来引导学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并创造出具有强烈节奏性的旋律律动,学唱歌的速度不一样,表现出来的音乐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结合旋律、律动和表演,让动作和节拍贴合,使得教学更高效。此外,我们应该注意到律动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有效感知音乐,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和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变化,因此,律动的设置一定要让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音乐旋律、音高等因素的曲折变化。
2.2以生为本,合理利用
单纯的律动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使学生丧失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要把律动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听觉水平和感知能力。而“身体乐器”主要是通过不同的肢体动作来回应音乐节拍变化,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欣赏到音乐的美妙之处,又可以节约部分教育经费,也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音乐,促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一些老师对“身体乐器”有错误的认知,并不能使律动教学得到理想的效果。其实,身体乐器也是一种表现律动的教育方式,老师们通过安排趣味的音乐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们积极地参加。[4]比如学习 A.O、U的发音时,我们应该知道这些字母发声都要将嘴张大,让自己的声音更加饱满、丰富和充满节奏感。当学生发声时,他们会把自己置身于一望无垠的原野之中,感觉口腔的振动,提高乐感和音乐敏感度。同时,在唱歌的过程中,嗓子发声也会有不同的变化,比如有些歌曲的发声练习就是通过长调来进行,要用平缓的气息和真切的情感来完成。而有些歌曲则要求短调,发声要快、专注、情绪饱满和集中。由此可见,只有学会了运用嘴巴的力量,学会了正确呼吸和换气方式,才能更加体会音乐的魅力。所以,在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教师要仔细地对课本进行合理分析,并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实现发声器官的和谐运作,从而有效增强其创造性和表达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节奏作为小学音乐学习的重要元素,应该重视起来。而“律动”可以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运用身体语言来表达和感知音乐,从而有助于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和把握,有效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欣赏水平。在此基础上,老师作为组织成员,要运用多样化的律动形式,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得到最优化,从而达到律动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促进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由此,学生领悟了律动和节奏,奠定了良好的音乐基础,才能够在未来有更深的音乐理解。
参考文献
[1]陈妍蕾.小学音乐律动教学的策略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5):674-675.DOI:10.12253/j.issn.2096-3661.2020.15.1310.
[2]王晓霞.小学音乐律动教学方式分析与解读[J].新课程·小学,2019(7):66-67.
[3]颜婷.浅谈小学音乐律动教学作用及对策[J].读与写,2019,16(14):225.
[4]翁昱婷.小学音乐律动教学法研究——以小学三年级教学为例[J].魅力中国,2020(9):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