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要求:“教师要通过合唱艺术的普及来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因此,积极探索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一、以“感”为要,形成合唱概念
(一)在听赏中感受合唱
音乐学科的特质告诉我们:听觉活动是基础性活动,学生要通过听觉活动体验音乐,感受和声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听”在合唱教学中的价值,多给学生创造聆听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感观,引领学生经历听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切身感受。例如,《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曲,采用了独唱和合唱两种呈现方式。为了增强聆听效果,笔者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可以从主旋律、结构、意境等方面对比感受。教师的提示较好地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紧紧围绕音乐的主旋律、结构和意境等学习本首歌曲的独唱和合唱,对合唱在提升音乐主旋律、丰富音乐结构、营造多彩意境等方面作用的感受会更直观、深刻。此外,教师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合唱作品内在的情感,通过介绍作品背景、内容和情感,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合唱中的力度、速度和个人情绪,从而提升学生的合唱水平。古人云“闻弦歌而知雅意”,说的便是听者能够通过话语理解其中的深意。听赏能为合唱教学做充分的铺垫,也能为合唱教学提供敏锐的感受度,有助于提高合唱成效,唤醒学生的合唱意识。
(二)在合作中感受和声
音乐是一门极具动感的课程,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进行音乐教学活动设计。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区分和感受歌曲的不同声部,教师可以为各声部设计一些简单的律动。例如,《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曲有两个声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声部由第一组学生演唱,边唱边做藏族舞甩袖子的动作;第二组学生伴唱,演唱衬词“阿索阿索”并做跺脚的动作。演唱内容不同,所做的动作也不同,学生可以清晰明了地感受到声部的不同。
二、以“正”引导,增强合唱意识
一方面是演唱时的呼吸。学生在演唱时应上身保持直立状态,目视前方,肩膀放松,挺胸收腹,用口鼻慢慢地匀速吸气。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吸气时想象自己在闻花香,吐气时想象自己在用嘴吹蜡烛上的火苗,让烛火既要晃动又不能熄灭。另一方面是声音的统一。唱高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太阳穴和眉心间形成直线相交的点,在点上发出自然放松的声音;唱低音时的声音好像从眉毛中间发出似的,尽可能露出上牙,这样发出的声音比较明亮。
三、以“趣”促学,激发合唱潜能
(一)发声练习游戏课堂
教师在日常音乐教学中,加入简单的二声部和声训练,也是合唱教学的一种渗透。例如,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结合发声练习和学生玩“送音游戏”: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边唱边手捧一个长音do送给第一组学生,让学生轻唱此长音并保持;然后,教师再唱出长音mi送给另一组学生,也让学生轻唱。这样,do和mi形成的三度和谐音程会产生美妙的和声效果。在学生熟练掌握后,教师还可以送出更多的音,既能丰富学生的和声感受,又能让学生了解音程间的度数与和谐关系。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教师要做一些简单的指挥手势,比如开始、延长、停顿等,让学生看得懂、做得对。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对和声有了基本的认识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得到和谐均衡的和声体验,收获愉悦、满足及成就感。
(二)多声部节奏律动教材
如果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那么节奏就是音乐的脉搏。极具韵律的节奏,包含着时间感和空间感。不同的节奏有不同的韵律,不同节奏的组合会丰富听觉,使韵律有纵向的延伸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时要先进行单组的声势模拟,然后两组一起进行,再然后进行三组。在这种节奏练习中,每组学生只需掌握一个固定节奏型再无限反复。在节拍速度统一的情况下,节奏训练既可以让学生学会不同的节奏声势,又可以在合作中形成不同节奏的声部叠置,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多声部的魅力。节奏声势练习可以更直接地让学生锻炼多声部思维和多声部听觉。自然界中的雷声、风声、雨声、动物叫声等,都可以作为声势训练的内容。
四、以“编”为延,提升合唱技能
现代音乐课堂有一个显著特点——开放性,这提示我们音乐课堂不应局限于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教学,而应基于音乐课堂的可延展性,对音乐课堂教学进行适度的延展,为学生合唱技能的融合发展创造条件。创编就是课堂延展性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以及学生合唱能力的发展需求与实际水平等,进行趣味化的创编活动,让音乐课堂更有趣,让合唱渗透更深入。
(一)在高声部长音或者休止符的地方加入衬词
添加衬词是提升情趣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采用添加衬词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创编活动。简单的二声部训练可以用衬词模仿歌曲情境给旋律伴唱。要注意的是,教师加入衬词时应尊重一般的乐理知识,处理好与高声部的对接问题,并使音色变化和音量变化同步,这样就能够使创编符合合唱的标准,避免对合唱产生异化效应。
(二)为歌曲配引子、加尾声
添加引子和尾声也是创编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特点,借助添加引子和尾声的方法,增强歌曲的情境效果。例如,《踏雪寻梅》这首歌曲,教师就可以加引子,模拟雪花落下、风声、踩雪等声音,创设雪天的情境。为了歌曲的演唱更生动形象和富有情趣,引子和尾声应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教师可以采用渐强的做法,也可以将强弱有机结合起来。在《踏雪寻梅》这首歌曲中,引子就要做渐强处理,模拟牧童骑驴从远处走来的情境,使合唱不仅显得更加简单,而且更加生动,意境的情绪效果更加显著,使学生的合唱意识得到显著的增强。
(三)对简单的歌曲进行轮唱编排
轮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先后演唱同一个旋律的演唱方式。轮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体验起来容易、体验感生动的演唱方式,也是合唱中较为基础的演唱方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多对学生进行轮唱训练,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多声部听觉能力。
结语
总之,合唱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合唱技巧,并非一时之功,而是一个长久积累的过程。所以,在未来的音乐课堂上,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态度,从源头出发,正视当前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立足合唱教学现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合唱教学模式,利用碎片式教学,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措施,以便在歌唱教学中渗透合唱教学,激发学生的合唱热情,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 [1]尚雪艳,杨丹.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03):173-175.
· [2]马丽.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03):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