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作为数学知识学习的入门阶段,是学生初步构建“数”与“形”这一知识生态体系的关键环节,此时加强计算素养的渗透,是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把握数学知识本质,提高数学综合学习效果的重要基础。以往的“题海战术”等计算教学方法与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容易产生思维定式问题,影响了数学计算能力的发展,因此变革计算能力教学方法刻不容缓。
一、小学数学的现存教学问题
(一)学生个人能力有限
小学生们正处在较为懵懂的年龄,在这样的年纪里,学生们不论是学习还是各方面的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而教师们由于各方面原因时常会以成年人的思维来对小学生们进行衡量,这就导致在进行教学时常常会因为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个人资质的问题而产生各种问题。师生间的视角以及思维不能够磨合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问题,对于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效率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们,而学生们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可以说是决定后面一切因素的基础。
(二)教学模式的单一
在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育的最终目标似乎成为了分数的提升,这就使得教育从“为学生服务”逐渐成为“为分数服务”。这样的变化不仅仅导致了教学的目标有所变化,更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会下意识地选择更高效的提分教学,对于学生们自身的发展便有所忽视,导致学生们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失去属于自己的个性,最终成为分数的“奴隶”。单一的教学模式逐渐养成了单一的学生们,能力上的缺失更导致了学生们难以有更高的发展,对于学生们的成长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
(三)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低下
小学生们正处在一个对于世界有极强好奇心的年龄,在这样的心理阶段下,学生们很难做到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件事。同时,由于学生们对于学习并没有太强的责任意识,他们将学习当作是对家长、对教师的“作业”,而不是对自身的提高,在课堂上时常会开小差,在课后写作业时也时常会三心二意。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们在学习时的效率难以有所提升,自然个人能力上的培养也就难以进行。这种学习意识的低下来源于学生的天性,笔者认为教师与家长不应当对此有过多的苛责,而应当顺应学生们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更为高效的教学,而这也正是教育改革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识记概念,奠定基础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形式多样的计算题,这些计算题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学生的计算结果要想和正确答案一致,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要仔细阅读题干,认真审题,仔细分析,题目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出现在哪个章节,应该运用哪个公式或者是理念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在做题中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不是学生没有掌握知识而是学生粗心导致的。
例如,在学习《乘法》时,众所周知,乘法的学习和运算都是依据理论知识和计算法则进行的,在乘法的学习中包含着一位数的乘法和多位数的乘法,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使用多种形式的解题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的相关知识,避免学生在乘法计算过程中出现相似的错误。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提倡进行简易计算,培养规范计算习惯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涵盖了整数、小数与分数的一些四则运算,这些计算有一些基本的规则,也包括一些比较简便的计算方式与技巧,可以使整个数学计算题的求解变得更加简单。或者说,简易计算方式是建立在基本运算法则和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对计算公式进行适当的改进与完善,使其变得更加简化,最终实现快速求解计算题的目标。但是无论采取何种计算方式方法,都要注意确保计算思路与过程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不可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差误。
例如,针对“3987-1998=?”这道计算题的求解,如果直接采取列竖式求解的方式,那么计算量比较大,并且非常容易出错。学生可以换个思路,利用“差不变”这一基本计算规律来构成新的计算公式,即:3987-1998=(3987+2)-(1998+2)=3989-2000=1989,这样可以快速得出计算题的结果。又如,针对“61.5×5.4+61.5×4.6=?”这道计算题,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化,这样就可以得出:61.5×5.4+61.5×4.6=61.5×(5.4+4.6)=61.5×10=615。由此可见,通过灵活地应用数学定律与法则,可以将某些复杂的数学计算题进行简化,最终快速得出正确的答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们来说可以说是终身受益的,而小学阶段的学习中,由于学生们处在学习的“起步”阶段,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们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便不仅仅是对于知识点的灌输,更是需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们在良好的习惯下能够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这正是小学教育的意义之一,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体系下小学教育的一大目标。
老话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计算能力除了对于数字的“敏感度”这一天赋之外,更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计算能力有稳步的提升。因此,在培养学生们的计算能力上,笔者认为教师需要贯彻的一大理念便是“持久”,这一理念便要求学生们养成每日锻炼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每天在课堂上进行1分钟10道题的“速算”,让学生们能够在每天的小练习中维持自己的“题感”,在每天的作业中,笔者会布置50道计算题,通过家长的监督检查来让学生们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锻炼了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同时也能够使得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保证了学生们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能够拥有优良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对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益处。
(四)养成习惯,长期坚持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调查显示,学生在练习数学习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最多的,同时也是最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避免重复问题多次出现,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结论:小学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在学习的“起跑线”上教师们所需要注意的就不仅仅是对于知识点的教学,更是需要打好学生们学习能力上的基础,从而能够保证学生们在日后的学习中都能够受益于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基础能力,这对于学生们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着极为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蓝艺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6(06).
[2]赵春玲.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
[3]文晓华.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准确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8(29):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