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制约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进步是成为保证农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近年来,随着教育在农村的广泛普及,河北省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地提高,但是整体文化水平相较于发达省份仍然偏低,据统计: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 80%左右文化程度在初中水平以下,中专文化程度比重较低,这表明农民缺乏农业职业教育,农村缺少农业技术型人才,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也因此受到制约。
2.加快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增强对外来工商资本的吸引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硬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3.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容乐观。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据了解,我国现行颁布的2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业方面的标准只占1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也为与国际接轨带来极大困难,使农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
4.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增产不增收。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也离不开市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调配,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不是政府所能决定的,也不是农民随心所欲的,而是由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落后,导致农村市场信息严重闭塞,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加之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不研究市场规律,而是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造成各种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大战”。
5.市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中国经济的连年高速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低度的通货膨胀,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各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相对减少了农业的收益,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导致“荒地”现象频出;河北省农业经济主要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经济基础薄弱,因此,农民很难通过农业内部资源整合实现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导致农业生产率较低,农业产业效益难以提高。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农民总无法根据现期的农作物价格预测日后的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在市场自发调节的影响下,易形成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农民的家庭型小规模农业经营模式在市场缺乏竞争力,只能被动接受价格。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妨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
6.目前在农村普遍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对农业机械化造成了一定阻碍。由于农民每家每户都只耕作自己所承包的土地,不能形成大面积的土地规模,无法利用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优质生产资本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缺乏优秀人才。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去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策略
1.完善基础设施
我国虽是农业大国,但对农业建设的投入资金并不高,由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投资比重低,以及相关政策的不落实,使我国的农业经济不能平稳地运行及发展。为此,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国家应重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农业产业多形式、多层次,多方面的投入,为农业建设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除了国家增加投入力度,也需要相关部门起到领导作用,号召广大乡镇企业以及农民个人加入到农业建设发展中。此外,国家应健全务农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民的切身利益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国家要制定提升利于民生的农业补贴政策,保证农民的收入,以增设各地的农业补贴,减轻务农人员的压力,吸引更多农民投入到农业建设中,确保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系统
农业信息系统的健全,让生产单位对农业技术信息的了解与获取更容易,也让科研单位能更方便、及时地掌握生产实践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有助于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切实实现科学研究面向生产。农业信息系统是由由信息层、处理层和应用层所构成,信息层主要包含了各种农业影响因素的统计信息,如植物信息、气象信息、播种量检测等,处理层主要包括了数据库、模型库等,农业信息系统的具体构成。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营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硬环境。同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整治各类环境污染,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条件。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能够有效的推进农业产业建设,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发展中应注重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确保农业发展有足够的技术支撑,因此,需要国家增加对农业科技基地建设的投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引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和鼓励农业专业人才对农业科技的研发。相关农业部门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加强对农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不断地提高和深化务农人员的农业知识层面,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使农业生产工作更好地开展。同时,国家要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
4.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要求政府为全体公众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领域,财政应加大对农业水利建设的投资,逐渐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 完善农村各项保险制度。当前我国农村各种保障制度的发展极为欠缺,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就需要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财政投入以及大力宣传。当前对于广大农村居民来说,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较广、保障水平较高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贫困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居民的养老制度等都是急需的公共需求,从近年的发展来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缓解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需政府的引导和投入,通过政府与农民的广泛合作解决居民的看病问题,这也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