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水资源是保证经济发展和人们正常生活的一项最基本的资源,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资源类型。在当前水资源问题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更要重视节水模式的建立,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视域下,通过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因地制宜提升工程节水能力、利用现代技术构建高效的节水模式以及加大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力度来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问题,使得水资源可以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相互适应,以缓解我国用水紧张的局面,保证我国的各项建设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1.我国水资源现状
1.1分布不均衡
我国水资源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以长江流域为界限,长江以南地区的水资源较为丰富,占到了全国水资源的70%左右;长江以北地区的水资源占比在全国的30%。但在供水上,长江以北地区的供水需求要更加高,这就造成了北方的严重缺水,尤其是河北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非常少的。从时间的分布上来看,我国南北方的降水量也有很大的不同。每年的60%的降水量都集中在夏季和秋季的这3、4个月之内。而且相对来说,南方的降水量要明显高于北方,并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东南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降雨量大约在1600mm,而西北地区的年平均降雨量还不足50mm。
1.2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水资源有史以来都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我国水资源年拥有量为28000多亿m3,在世界排名居于第六位,但因为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如果按照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来算的话,人均仅为2000m3,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水资源变得更为紧张。有专家预测,到了2030年,我国人均的水资源数量将会减少到1700m3,我国将会真正面临用水紧张、用水难的问题。
1.3水资源浪费严重
无论是在我们的生活用水,还是在工业用水等一些用水过程中,很多人似乎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觉得水资源是随时都有的,是永远都用不完的,因此,在生活中、工业用水中或者农业用水中,随处可见一些水的浪费现象。在农业用水中,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因为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灌溉还是使用的传统的漫灌,这就造成了水资源的过多浪费。在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中,跑水、漏水、冒水等现象几乎随时都能见到。并且,在水的重复利用上,我国的水资源重复率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也较为低下,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就更低。
1.4水资源污染严重
多年以来,我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由于污染所导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断发生,不仅造成了工厂停产、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在我国的众多流域中,水资源的富氧化问题、生活垃圾污染、工业废水污染等问题频频出现。造成我国地表水资源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污染也不容乐观。我国水资源的前景非常令人担忧。
2.水资源承载能力视域下的节水模式构建
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水资源是可以再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水资源是永远都不会用完的。而节约用水也是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更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视域下,建立高效的、先进的节水模式,必须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1]。
2.1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目前我国所实行的水价,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价格是不相同的。相对来说,最低的是生活用水的价格。正是因为价格比较低,造成了一些人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问题,为此,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对生活用水的供水价格、污水处理费等费用进行适当的调整,逐渐过渡到成本水价。可以大力推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通过成本的增加适当约束生活用水,提倡节水。在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当中,也要按照用途的不同和用水量的多少,制定不同的基础水价和阶梯水价,鼓励和引导使用节水设备。
2.2因地制宜提升工程节水能力,建设生态型供水区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我国各个地区的水资源储备情况和用水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要因地制宜的建设适合的节水模式,以提升地区的节水能力。要实事求是的进行节水工程的建设,将其和地区的环境、经济、社会、人口等发展相互结合,既要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要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比如对于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可以建立一些城市生态型的景观,如河道、湖泊、湿地等,既有效保存了水资源,又可以增加城市的美观。对于一些水资源较为紧缺的地区,可以加大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重复利用,保证每一滴水都用到它该用的地方,都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真正的实现节约用水,符合当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要求[2]。
2.3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构建高效节水模式
在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状况下,我国水资源的节水模式的构建也需要加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形成从需水预测到渠道输水调配、退水、回水处理等供水区管水、配水、用水全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用水形式和用水情况等建设适合本地区的现代化的、高效的节水系统。并对供水管理实行智能化的管理和监控,实现对供水水资源的优化,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对水资源使用的集约化的管理,用现在的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建立适合本地区的节水模式。
2.4加大力度建设节水型社会
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来看,需要继续加大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力度,这是目前解决我国全社会缺水问题的一个最为直接、经济和有效的方法。从我国提出建立节水型社会,到现在已经有20余年的时间,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社会不断发展和经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要继续统筹规划,建立长效机制,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3]。
结论:
简而言之,我国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等问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节约用水,保护我国的水资源。文章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视域下的节水模式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分析,提出了多个节约用水的措施,希望使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可以在水资源承载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和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可持续发展相互适应。
参考文献:
1]单智慧.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探究[J].吉林农业,2019(21):59.
[2]张明.浅谈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J].农家参谋,2019(21):9.
[3]卢解.分析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9,39(2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