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是全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关心的主要目标。在过去,不少研究人员对两者关系做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分析角度和取证方法的不同,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旨在为同行今后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概述
经济增长和就业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繁荣稳定发展的主要支撑。虽然过去不少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结果不尽人意,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研究中,部分学者的关系不仅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现象,而有一些学者研究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正比关系。为此,这里提前分析了两者之间的概念。
1、经济增长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就是其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能力的增长过程,这种持续不断的增长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制度以及思想意识之上的,重在调整。微观角度的经济增长也就是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增长,是生产物品和劳务当年价格计算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格的过程。
2、就业增长
就业顾名思义就是总人口中在正式工作组织中从事且一直从事社会所必不可少活动的一部分人口。而国家劳动组织对就业的定义为:在参照期内从事任何一种工作,获取利润、薪酬以及实际报酬的人员,都能称之为就业人员,其中包含在此期间生病、请假或者产生争议而暂离工作岗位的人员。由此可以说,在社会环境下,劳动者通过与生产相结合的方式,为社会创造价值,获取劳动酬劳或者经营收入的过程便是就业过程。
二、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理论分析
就业增长是以经济增长为物质基础开展的,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就业增长。但是由于两者之间不处于统一经济体,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就业效应和经济增长关系也不尽相同,甚至出现很大的差异,这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对就业人群的要求。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势背景下,从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就业人群就业的新特点、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政府对就业采取的新举措等多个方面寻找答案。
1 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1.1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循环关系
经济学家们很早就关注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虽然各学派的就业观点有较大的分歧与不同,但是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大家一致认为两者变动趋势存在一致性,两者互为循环,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增加也有赖于就业的增加。
1.2 经济增长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目前对于经济增长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淫茨法则和钱纳里发展模型。配第克拉克定理是关于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变化的理论。
2 财政政策对提高就业效应的理论分析
2.1 就业属于混合产品范畴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的私人产品,或者同时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和私人产品性质的产品叫混合产品。混合产品的性质,要求政府有一定程度的参与。
2.2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与就业的关系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政府通过财政收支以及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调整和引导现有经济资源的流量和流量,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功能。
3 经济增长要素的劳动力需求效应
3.1 要素价格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3.1.1要素相对价格对要素替代影响的理论分析
从要素替代的角度看,要素相对价格对要素替代的影主要分两个层面:一个是要素替代的直接替代效应,指的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厂商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组合中的要素配比,从而实现在当前要素相对价格状态下的最优化生产;一个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厂商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寻求技术垄断,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扩大要素投入组合中要素投入配比的调整范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要素替代。
3.1.2中国要素投入的现状----劳动力要素被替代
我国的劳动力要素被资本要素替代,可以从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进行侧面判断。虽然选取的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处理方法不同,以及计量模型的大相径庭,各学者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各要素的贡献率在宏观上的比较分析还是可行的,比较分析这些研究成果,能较为清晰的说明我国的劳动力要素被资本替代的这一现实情况。
3.2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3.2.1 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需求的理论分析
技术水平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改变了在特定的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根据技术进步对不同要素之间的分配份额产生不同的影响,可以将技术进步分为中性的进步与非中性的技术进步,其中中性的技术进步指的是技术进步不会改变资本与劳动的之间的比例,非中性技术进步则指的是技术进步改变了原有的生产要素组合,打破了原有的资本劳动比率。
3.2.2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影响
从微观的角度看,在生产相同数量与质量的产品时,技术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可以投入比以前更少的生产要素。假如只考虑资本与劳动两种要素,第一,在资本与劳动要素使用比率既定的条件下,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的技术进步,称之为中性的技术进步”;第二,在资本与劳动要素使用比率既定的条件下,资本边际生产力的提高超过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提高时,则为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这种情况下,表现为对就业需求的减少。
3.2.3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影响
一般来说,技术进步分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与技能退化型技术进步两种。前一种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而后一种则倾向吸纳低技能劳动力,两者共同影响就业需求结构。技术进步必然意味着劳动者知识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劳动者为了适应新的技术,必然会增加受教育的时间;另一方面,技术进步的收入效应,增加了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也会增加劳动者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三、结论
在当今社会发展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四五计划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就业是发展之本,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长期而又重大的任务。统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观,继而探索出一条符合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林小莉, 王德起, 刘川正. 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及就业的互动关系[J]. 当代经济, 2020(2):20-23.
[2]周灿. 生态环境视角下青海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 2020(04):69-71.
[3]杨子扬.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分析[J]. 消费导刊, 2019, 000(00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