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变化,来源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度发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把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实施好,随之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具有现代性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消化知识的能力,然后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做一个分组,使每个小组的学习成员的程度都大致一样,他们在一起可以相互激励对方,不用感受到大环境的刺激,会有利于他们学习初中数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将初中数学分层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极致,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
一、中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与问题
首先,中学阶段数学学习表现出的问题可以集中形容为学生难以适应与小学数学差距较大的数学学习。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中学数学在学习内容上加深了难度,是在小学数学基础上拓展的更深层次、难度更大数学,需要学生在小学时期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且有较为灵活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才能跟进中学数学学习。其次到了中学,学习节奏普遍更快,在课堂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更多,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与消化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要尽量保持高度集中,这也是对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考验。另一方面,在学习方式上,小学时期学生更多的是跟随老师的思路与讲解步骤进行学习,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较少,难以建立学生自身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而到了中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大量需要学生进行独立学习与思考的环节,很多学生由于缺少老师引导,难以完成这部分的学习,从而导致数学学习整体质量不高。这是从学生自身适应能力上带来的数学学习差异。然而,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可以较好的适应中学数学学习,在课堂上也十分专注,可以跟紧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在课后用大量练习进行巩固,但是在考试过程中的表现并不理想。这样的数学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做出积极引导,改善这样的学习状况。最后,一些学生的数学学习过于依赖老师,需要老师不停的讲解与引导,课后学习中不能科学的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就会出现错过的题还是会错,但老师一讲又懂的情况。这也是没有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与反思带来的结果,学生的这些学习现状都值得引起老师注意。
二、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水平等综合能力情况都不相同,据此可以较为容易的划分出学生的层次等级。在划分完成过后,老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合理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与较为适中的学习压力,可以朝着自己的目标发展。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达到简化后的目标后老师可以进一步的设置一个较小的目标,拉近基础薄弱学生与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
例如在学习《整式的乘法》时,针对逻辑思维能力好、运算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的目标可以是让这类学生用更多的计算题来巩固基础知识,通过实际运算来巩固基础的理论知识。而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将计算题练习的目标的最后,先从理解基础概念入手,很多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整式的乘法的学习中会记混计算法则,导致计算出错,都是由于基础概念掌握的不够透彻造成的。所以这类学生的首要学习目标的理解基础概念与基本的运算法则,老师可以带领这部分学生多做一些例题,总结例题思路与运用到的基础概念,通过重复理解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印象。理解基础概念后,再将目标设置为自主的计算题型练习,让学生在计算题中找到并总结自己的不足。在教学目标难度增加时,教师也要适当增加一些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因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学习水平也较差,难以通过自己思考完成教学目标。在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老师要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投以更多的关注与耐心,给优秀学生更多自我思考、发挥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
(二)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设置学习小组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常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想法、听取别人意见的机会,也是一种学习更好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的机会。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入一个学习小组,可以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了解到优秀学生面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与思考内容,从而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老师可以在上课期间多多提出思考问题,让小组成员自由讨论思考的顺序、内容以及结果。
例如进行应用题练习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学生在学生之间会更加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从一个较近的距离了解到别的学生身上的优秀之处,例如优秀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对题目的思考会更加的明确,更能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对于计算公式、理论概念的选择都非常值得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学习。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从而鼓励基础薄弱的学生朝着这些优秀学生进行学习。老师还可以设立一对一的学习小组,指定一些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作为班级中的小老师,帮助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学习搭档,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可以一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运用分层教学评价
教师不仅要开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教学方法,也要积极给学生一个反馈,在教学评价时,也要遵循分层的原则。一个良好的教学评价可以让学生备受鼓舞,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有得到老师的肯定,从而更有学习的动力。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的反馈也不同,若老师以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难以得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从而丧失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应用题的解答中,一道相同的应用题可能有多种解答方式。对于较为优秀的学生老师可以鼓励这类学生在思考时尝试用另一种思路进行解答,鼓励这些学生找到解题更多的可能性,充分锻炼数学基础能力较好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在面对一道应用题时解题思路较为单一,可能只能找到一种解答方式,这时老师也要积极鼓励并肯定学生的解答思路,让学生首先掌握最为基础的解题方式再去探索解题的多种可能,通过鼓励与肯定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有信心与动力,逐渐克服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将被动的学习地位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初中数学课堂的教育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学生们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提高课堂的质量。同时,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陶余琴.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2016,000(005):00156-00156.
[2]刘兴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读书文摘,2016(25).
[3]胡颖婷.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数学教学通讯,2018,000(02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