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项研究提出的主要目标在于产教深度融合下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研究,旨在探索互联网金融行业快速发展背景下通过深度产教融合模式推进互联网金融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更多的实践及就业机会、深度理解未来工作领域的发展运作、实现自身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具体研究内容
1、深度校、企、产业链合作融合——互联网金融的产教融合之道
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动下,独立于企业的学校教育在瞬息万变的技术市场上需要建设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满足社会对全新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打造产、学、研、工、创一体化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成为院校培养数字化人才的创新之路。以地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数字化专业建设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提供从专业课程建设、“双师”培养、实训室建设到就业服务的全面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为政府、行业、企业、院校提供高效联动平台,促进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创新,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促进产业升级和地方新经济发展。
2、多元化专业人才立体培养——互联网金融多元化能力塑造之道
互联网金融行业特性决定从业人员必须是具备金融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互联网金融人才供给数量与质量,提升互联网金融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学校应与企业紧密合作,以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为目标,通过设计具备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互联网金融人才。
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发的教学内容是基于金融基础理论、财务管理知识、投资理论知识,熟悉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政策,蕴含的专业能力知识、社会能力知识和方法能力知识等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
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培训及认证的混合培养模式、参与实际工作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确保成为产业链企业所需的人才。
3、多产业链渗透下——满足细分化互联网金融的人才需求
校企和产业链上N家企业联接在一起,结合互联网金融企业人才生态链的进化,推动人才向产业的多个细分领域延伸,打通了产品营销经理、风险分析员、数据分析员等高素质的互联网金融人才等在内的人才资源管道,人才培养能够带动行业生态建设的区域发展:一是生态合作伙伴能够在各地的高职院校/高校内精准的找到人才,填补岗位缺口;二是学生就业时能够找到精准的管道,帮助学生们快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对接。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互通、互动、互进的发展态势,不断扩大人才的引入介面,源源不断地为生态链贡献优质的人才力量。
4、实训室解决方案——全仿真的互联网金融实践之道
为了更符合互联网金融专业对实训室建设的要求,在硬件、资源、管理三方面都将对实训室进行转型升级。购买全仿真的互联网金融操作软件,提升校内实训质量,通过学练结合,实现产教融合,培养实用性人才。
5、混合式教学模式
互联网金融人才应该具备的特质:
第一,互联网金融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互联网金融是互联思维和传统金融的交叉体,是一个具有跨界组合性质的行业,融合金融行业服务财富流和互联网行业管理信息流的双重特性。这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人才必须在掌握金融产品定价、风险控制、金融数据量化分析等金融领域知识,同时具有云计算、信息技术和网络安全等互联网技术。跨界复合型是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重要特质。
第二,互联网金融人才是创新型人才。流动、快速、扁平、灵活是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特征,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金融创新,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运营模式。这要求互联网金融人才除了具备完善的金融知识和金融技能,还需要具有丰富的金融创新经验,要熟知金融制度完善和金融创新实践。互联网金融人才需要以创新思维主动学习掌握互联网和金融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开发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与业务模式,兼具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第三,互联网金融人才是专业型人才。随着行业的进一步细分及机构专业化能力的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发展逐渐趋于专业化。根据艾瑞的五维关联模型核算显示,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五个维度依次是:金融能力、数据技术、账户价值、IT实力、商业延展。
针对互联网金融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特质和素养,校、企和产业链强强联合深度融合,共同探索出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所需之路。按照企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设置新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掌握互联网金融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学生参与企业的实战项目,项目融入课程,理论融入实践的嵌入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从并打通了产品营销经理、风险分析员、数据分析员等岗位,针对不同岗位提供初级、中级、高级分阶段培训和实训,提升岗位的胜任力。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培养适合的优秀人才。
学校目前正在大力开展优质在线课程,线下教师讲解重点内容及分析,线上学生自学教师答疑,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
(二)研究目标
本项目有针对性地把产教融合模式推向了新的高度,与金融企业合作一起为院校学生搭建切入业务领域的绿色通道,打通了产品营销经理、风险分析员、数据分析员等高素质的互联网金融人才等在内的人才资源管道。学生选择更多,机会更多,收获也更多。
校企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向产业的多个细分领域延伸,人才培养能够带动行业生态建设的区域发展:合作伙伴能够在高校精准的找到人才,填补岗位缺口;也帮助学生们快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对接。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互通、互动、互进的发展态势。
通过多产业链的合作模式,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要与行业实践相对接。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实际需求,通过企业的专业赋能培训、技术培训、认证培训、主题研讨会、学习平台等混合培养模式,针对在校学生,按照不同层级、不同阶段,分布实施,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打造出优秀的人才梯队,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结合互联网金融企业打通人才资源管道。
2、推动人才培养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多个细分领域延伸。
3、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细分化的人才需求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4、整合校内原有的银行、证券、保险、互联网金融等实训室资源,组建综合实训室。
5、教学内容与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需求保持同步。
(四)实施方法
本项目由课题负责人牵头,与金融企业校企合作,结合产教深度融合下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学生自我学习方法等进行教学改革,帮助学生们快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对接,落实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运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1、成立教学试点小组,负责项目的调查、分析、研究、实践和推广。
2、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引进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3、采用混合式授课方式,校内线下教师讲解重点内容及分析、线上学生自学教师答疑;校外学生自学线上课程等内容。
4、引入实战项目,针对实施路径,项目融入课程,理论融入实践的嵌入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
三、项目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项目研究特色
为满足社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利用高职院校的教育优势和企业的资源优势,打造产、学、研、工、创一体化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以地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为核心,深化校、企、产业链合作机制,提供从专业课程建设、“双师”培养、全真模拟实训室建设到就业服务的全面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为政府、行业、企业、院校提供高效联动平台,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促进产业升级和地方新经济发展。
(二)项目研究创新点
1、深度产教融合模式升级为人才资源管道
校企合作为院校学生搭建切入业务领域的绿色通道,学生选择更多,机会更多,收获也更多。打通了产品营销经理、风险分析员、数据分析员等高素质的互联网金融人才等在内的人才资源管道。
2、多产业链渗透下推动人才向产业的多个细分领域延伸
校企和产业链上N家企业联接在一起,结合互联网金融企业人才生态链的进化,推动人才向产业的多个细分领域延伸,在生态体系中满足任何环节的人才落地需求。
3、 混合式授课模式
校内线下教师讲解重点内容及分析、线上学生自学教师答疑;校外学生自学线上课程等内容。
四、项目研究效果
1、结合互联网金融企业打通人才资源管道。
2、推动人才培养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多个细分领域延伸。
3、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细分化的人才需求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4、整合校内原有的银行、证券、保险、互联网金融等实训室资源,组建综合实训室。
5、教学内容与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需求保持同步。
参考文献:
【1】 姜雨丝,陈霏霏.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9,(第19期).
【2】王秀娟.互联网环境下金融专业人才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第4期).
【3】杨皓,邢彦锋.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20,(第4期).
【4】袁雪,李泽民,尹晓梅.“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第1期).
【5】 李馨.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第22期).
作者:杨海燕,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