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农业生产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长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活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农业生产力下降。尤其中国加入WTO后,农业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压力,缺少国家政策保护,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国农业需要创新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学者就陆续提出走“生态农业”道路的设想,并迅速形成探索生态农业的高潮。现就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国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参考。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改善农村及城市周围环境,避免空气和水的污染,能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同时,可以促进农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加快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以及一些地区、村、镇、企业相结合的复杂农业系统。从实行粮豆轮作、牧草混种、混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投入等方面,阐述了生物防治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稻田养鱼、浮萍稻田养殖等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要农业模式,农林畜牧业复合生态系统模式,粮、桑、渔结合模式,种植、养殖相结合模式,利用有机废弃物的多阶段综合利用模式。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工艺,更多地使用农药和化肥,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污染。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演化链中的自然循环,管理和培育生态农业。轮作、利用害虫的天敌对付害虫,以及利用动物粪便作为植物的有机肥料,均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促进生态平衡,从而生产和供应更多绿色和环境友善产品。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保障人类健康,更好地保护环境,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收入,增加生态效益。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增加物质循环,而且可以促进能源转化,更好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可以生产更多的新型有益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更多需求。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1加强植物保护宣传力度,加强教育培训
在农作物种植期间,农产品的产量是根本,但有不少农场主过于依赖化肥与农药,这将会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同时也会对植物本身带来严重破坏,危机食品的安全,在时间积累下形成恶性循环。关键在于对植物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淡薄,对植物保护缺乏正确的认知。所以,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植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增强农民保护环境的观念,同时形成良好的保护理念。另外,为实现农业种植的持续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稳定提高,还需进一步加强植物保护技术的研究。
2.2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
在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增产增收往往需要大量施用化肥,这就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过高,为了降低化肥的施用量,同时强化土壤肥力,可以使用秸秆还田技术。在收割完农作物后,可以直接将秸秆投入粉碎机,并通过翻耕整地将粉碎物埋入土壤中,在秸秆腐烂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机质,进而提升土壤肥力。此外,要加强田间管理来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在农作物种植时也要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做好除草、浇水等工作,为农作物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减少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作物产量。传统田间管理经常会导致土壤板结,也会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甚至会导致农作物死亡、减产。因此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背景下,可以使用更加环保的技术来改良土壤,从而提升土壤肥力,实现对其的重复利用,达到更加高效的农作物种植。
2.3加强资金投入,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制定促进五大产业振兴的金融支持政策。我们将通过补贴、利息补贴、担保和代替补贴的激励措施相结合来增加政府投资。中央给予适当奖励和补充支持,加大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支持力度,鼓励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用于园区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推进农业园区产业化发展,不仅是农业园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农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动力。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产业发展、村镇建设、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衔接起来,实现产业发展规划与村庄建设、生态宜居性协调统一,形成园林村与生产村一体化发展模式。一是建设规模大、绿色高质量的生产基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田网、水网、电网、路网的联网。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产业组织优势,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组建农业产业化联盟,扩大和壮大具有特色优势的优势产业,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
2.4农业绿色化生产
政府在推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生态化、自然化、绿色化的发展思维,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乡村农业产业的发展标准和发展要求,提高乡村地区的绿色食品供给能力,满足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营养、味美、保健等多功能需求,全面提升乡村地区生态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绿色发展、和谐共生成为乡村振兴中发展农业产业、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乡村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已经步入全面转型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倡导生态化的生产方式,推广绿色化种植模式,提高乡村地区的绿色食品供给,这样既能满足广大民众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也能促进农民的增收需要。在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中,从农业耕种技术角度来讲,基于乡村地区的特点,不仅要鼓励精耕细作,还要加强对有机肥的应用。在资金与人才条件充足的情况下,注重生态化农业设备的引入,这样才能稳步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同时,要加强绿色安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以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2.5优化农业生态产品质量
优化农业生态产品质量,就要运用现代农业设施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与普及,整体提升农业生态产品质量。一是推进农业生态产业技术不断创新,从育种、施肥、防治、监测到节水各个环节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以创新发展赢取产品质量。二是推进农业生态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通过建立健全生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体系,打造生态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构建农业生态产品信用评价体系,从各个环节保障农业生态产品质量安全。三是推进农业生态产业循环机制,实施农业生态产业清洁生产、绿色生产、节水生产、有机肥生产等,实现有效循环式的农业生态产业。
结语
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生态农业占据关键地位,同时也是新时代环境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需积极利用植物保护技术,使得农民充分意识到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性,加强对优良品种农作物的研究力度,科学使用各种先进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降低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洮.生态经济要求下农业经济发展路径探究[J].经济管理研究,2020,36(1):37-39.
[2]马为勇.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20,(10):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