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经济学教学质量,教师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基础素养,据此制定最佳的教学方案,明确经济学教学要求,掌握教学工作的关键点,充分发挥学科语言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到学生经济学的重要性,快速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保障经济学教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1学科语言的作用
1.1学科语言是学习经济学的基础
学科语言本身为学习经济学的基础,其能够帮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经济学知识,甚至部分学者认为不掌握经济学学科语言就无法真正进入经济学世界,掌握学科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明确经济学的规律,不掌握学科语言,就分析和探索经济学知识,对经济学知识的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更为深刻、全面地了解经济学知识,比如:如果学生不理解边际概念,那么无法了解消费者均衡、无法解释药物价格的决定因素。
标记、文字、符号等均在经济学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不了解其的意义,那么就无法真正掌握经济学知识,符号、文字等的意义不仅仅为代数、图像,其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经济学知识背后所蕴藏的思想,学科语言的运用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明确文字、符号中潜藏的意义,更好的掌握经济学知识中所蕴藏对象间的关系。
1.2改善学生思维
学科语言能够达到改善学生思维的目的,能够有效简化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本质,越高级的学科语言所蕴含的知识越丰富,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经济学素养,比如:实际学习经济学知识过程中,很多经济问题均需要通过复杂思维理解,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文字语言,需要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耗费较长的时间才能理解复杂问题,几何算法的运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其不仅能够有效简化学生的内部思维,还能有效诠释经济学知识,将高等数学的解法运用其中,运用固定的代数运算代替复杂的思维过程中,不仅能够降低了思维的复杂程度,还能解放生产力。同时,解决经济学问题时,大部分运算过程均可以通过电脑完成,能够有效减少学生的工作量,提升经济问题解决的速度。
如果学生不能较好的掌握学科语言,那么其思考经济问题是,只能采用直观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其出现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基于此,可知精细学科语言在经济学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有效描绘学科对象之间的关系,还能帮助人们清晰的认识事物的本质。
1.3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学科语言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实际进行经济学教学时,教师要合理运用学科语言,不仅要关注学科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科语言应用的重要性,丰富学生的学科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鼓励其运用学科思想表达经济学知识。同时,掌握学科语言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学知识,通过严密的推理论证方式提升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从效率效应、公平效应、产出效应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对策。
2经济学教学中学科语言的作用
2.1过案例教学实现自然语言到经济语言的转化
自然语言是指学生只从事物的表象出发,用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经济现象、经济概念、经济规律等的语言。例如,面对“价格下降人们会增加该商品的购买数量”这样的经济现象时,对没有掌握相应经济语言的学生来说,他们只会从其表象得出如下结论:是因为人们可以买得起更多了。这样的结论显然是有缺陷的。这样的语言也就是学生的自然语言。与学生的自然语言不同,人类在改造社会、认识社会、探索经济规律的过程中建立了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学具有它自身的一套独特的语言。例如经济概念、经济符号、经济规律、经济公式、经济图象、经济模型等。同样解释“价格下降人们会增加该商品的购买数量”的现象.经济语言则选择从需求定理来加以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学科教学的有效与否,就反映在学生能否有效地应用“经济语言”代替“自然语言”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学生的自然语言是如何化为经济语言的呢?在学生自然语言转化为经济语言过程中。当学生的自然语言这种图式碰到经济语言这种刺激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是同化。二是顺应。
同化是在原有的自然语言与要学习的经济语言很相似或差异性很少时,学生通过自然语言感受经济语言,把经济语言纳入到头脑中原有的自然语言图式之内。同化是案例教学的起始阶段案例往往都是实际生活中发生的问题首先初级经济理论绝大部分来自于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实践另一方面经济学是具有实证的部分所有经济语言的形成都是以客观现实为前提的所以学生的自然语言必然构成了他经济学科语言的前提。
2.2注重经济学科语盲中的数学学科语言
如果说。从自然语言到经济语言的转变是经济入门教育的一个关键点的话,那么,从经济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转换则是经济学科教学绕不过去的结。数学和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经济学与数学之间必然存在联系:首先。经济学作为研究社会经济关系及资源配置的一门科学。既有社会科学属性,又有自然科学属性。为了资源配置更合理、更有效,经济学有必要借助数学工具:而资源配置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涉及到经济制度、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难以量化的因素,必须借助其他研究方法和工具。其次。经济学研究应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如果仅仅满足于定性分析。势必导致经济理论的空泛化、说教化和抽象化,从而阻碍理论的发展,使其丧失说服力和解释力。经济学要想成为“硬科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可检验性、逻辑一致性和可积累性.而数学能够帮助经济学达到这些条件。经济学的数学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数学工具来表述和论证经济理论.也就是数理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二是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计量学。用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三是博弈论的兴起和大量应用。现代经济学家借用数学工具,极大地扩展了对经济现实的认识和判断能力,由此大幅度地提高了经济理论的精确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经济学研究出现了定量化、精确化、演绎化的趋势。
3总结
教师进行经济学教学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工作,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描述经济学现象,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抽象的经济学知识,掌握经济规律,并将经济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达到提升学生判断力的目的,使其形成自己的经济语言,提高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登.注重经济学教学中学科语言的作用[J].2021(2010-1):23-25.
[2]蔡基刚.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公共英语教学效率研究[J].2021(2016-2):86-92.
[3]潘登.注重经济学教学中学科语言的作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
[4]陈宏.从语言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英语教育改革[J].求知导刊,2017(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