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重要论述,为中职学校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专业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供了方向的导向和重要遵循。将工匠精神有效地融入中职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过程,使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并充分发挥其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体作用。
一、中职会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职学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够全面
在国家日益重视职业教育的今天,《职教20条》和其他文件的颁布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目前,中职教育的升学渠道已打通,我国正大力推进中职单招和中职对口升学,在中职学校中也有能力获得中职、本科、研究生、博士学位,而且“职教合一”的培养模式也能适应学生多样化的需要。但是,由于国家政策鼓励中职学生升学,打开升学渠道,学生报考中职学校的积极性增加,一些中职学校在应试教育这一误区中走进应试教育这一误区,尤其是专业性强的会计学科,“职业技能”测试是关键环节,因此有些中职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够全面,更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匠人”的培养。
(二)中职会计教育师资力量不够
“双师”教师队伍培养机制不健全。现有中职学校会计教师中有不少双师型教师,但真正符合双师素质要求的人数较少,大部分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操作技能。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同时也无法保证时间的连续性,所以真正下到企业是很难实现的。老师自己的技术还没有提高,又谈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在工匠精神上最基础的技能的培养是很难做到的。
二、根据会计职业特点 ,找准工匠精神教育与经济法教学的切入点
会员制是会计职业道德集中体现的社会思想基础,经济法是促进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度保障。所以,会计行业的工匠精神与经济法有着共同的导向目标。两者的作用相互补充,内容上相互渗透,实施中相互促进。在职教师应深入挖掘经济法教材中蕴涵的工匠精神内容,找准工匠精神教育与经济法学教学的切入点。经济法学教学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启蒙”影响深远。目前,我国经济法律法规中有关会计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法典较多,如《税法》中有关企业纳税申报、税额计算、税款缴纳的规定,《公司法》中公司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管人员任职资格、法律义务、法律责任、议事规则、经营管理等规定。这主要包括社会责任、企业精神、职业道德、法律义务、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管理能力等内容,为经济法学教学中有效融合立德树人新理念、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供了明确的路径和切入点。
三、 根据会计职业要求,瞄准工匠精神教育与经济法教学的契合点
鉴于现代企业会计岗位所具有的管理、客观、公正、法律等职业特质,会计人员在生活中应该表现出诚实守信、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在工作中弘扬谨慎、精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工作中体现诚信、精益求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经济法学任课教师应以“会计职业道德”、“工匠精神”读本为蓝本,结合经济法律课程体例、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教学方法,科学选择工匠精神教育与经济法课程教学的融合点。任课教师要自觉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从经济法教学对会计专业学生的道德素质、成才素质、知识结构、学识能力、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入手,深入研究如何在经济法教学实践中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营造一种情景性、趣味性的教学环境,突出经济法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法律素养,使学生真正养成法律思维。与此同时,任课教师还要从会计职业特征、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内涵、著名工匠事迹等不同方面进行选择。结合“模拟法庭”案例链接“法条问卷调查”等专题,在课堂上营造精益求精、认真学习钻研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大国工匠的坚持不懈的创新技术和产业工人精益求精的技能提升事迹,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社会责任感。然后引导学生以大国工匠为榜样,以卓越的品质、高尚的情操、优异的学习成绩、卓越的专业技能,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根据会计业务内容,探究工匠精神教育与经济法教学的着力点
具有会计岗位特点:繁杂、精细、时间短、职业道德要求严格。对此,任课教师要以“知行合一”理论为指导,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对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素、本质要求,帮助学生端正思想和态度,以大国工匠的精神境界激发学生专心学习、勤学知识、苦练技能、不断进取,将个人的工匠之梦融入中国梦中的职业理想和本质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法教学理念,树立大国工匠的精神境界。要抓住工匠精神教育与经济法学教学的着力点,就必须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经常深入企业调研,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深度合作的机制,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工匠精神,使会计专业法律学科教学。二是要求任课教师从自身做起,自觉培养自己的工匠品格、理论素养、课堂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从学生的个性、职业倾向、知识结构等方面入手,努力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丰富工匠文化的“内涵”。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人才激励理论,加强经济法学教学的科学性、创造性和预见性。寻找适合技术技能型人才成才规律、适应当前会计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的“工匠精神有效融入经济法教学”的策略,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受精于细节、严谨专注的职业素养的深刻内涵,并以此为目标,追求卓越、追求卓越、工匠精神。
结语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的今天,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将面临工匠精神深化、工匠文化扩展、法律规范修订、会计准则改变、会计职业道德约束和会计岗位对法律素养要求更高等考验。如何切实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新时代经济法学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将工匠精神、工匠医文化、工匠人格有效融入,并通过该课程的有效教学,探索出一种适合经济法教学的路径,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推广价值和示范作用的教学模式,并通过该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使其成为一种适合经济法教学的基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邓丽萍.浅谈1+X证书背景下中职院校会计实训室建设[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8):177-178.
[2]胡亚敏.会计专业“3+4”转段培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6):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