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韩仁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韩仁杰,. 浅谈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经济与管理学报,2022.1. DOI:10.12721/ccn.2022.157607.
摘要:
近年来,伴随计算机算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谷歌公司alpha-go对弈围棋高手的不败战绩,引发了学界和业界对机器学习领域不断探索的热潮。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有许多同学对机器学习的算法原理提出过与计量经济学算法原理如何比较的思考。因此,本文回答了计量经济学与机器学习算法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提出了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新认识。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机器学习
DOI:10.12721/ccn.2022.157607
基金资助:重庆工商大学科研启动基金1995048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不仅仅包括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蕴含着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同时运用真实世界的宏观、微观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学科。其中,理论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对数理统计方法和理论的方法。应用计量经济学是以在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真实数据为基础,应用计量方法探索实证经济规律。

计量经济学是以数学为基础(包括概率与求导,这与机器学习的知识储备是一致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搭好基础的前提下,计量经济学更深的内容才能得以学习。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打好基础,特别是统计学与概率论,一直是困扰教师们的难点,也是学生学好计量经济学的痛点。计量经济学的着重点是推断和预测,这是计量经济学原理的起点,也是计量经济学应用的终点。

2.png


对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目标,在前文已经给出了解释,在此处着重对机器学习和统计学的基础理论。

预测是机器学习的主要目标,即根据数据集预测。正是基于此目的,上文中提到的目标函数可以是任意形式,甚至是计量经济学中极少使用的三次方形式以及神经网络算法,只要达到预测值接近真实值的目的即可。因此,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显得很无力。同时,与计量经济学不同,机器学习将视为中间过程,对模型的要求仅仅是预测值接近真实值以及预测效果。

在应用过程中,机器学习的目标与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一致,均是最小化某个目标函数(objective function)或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计量经济学中最小二乘法的推断、验证过程,可以很好地解释损失函数的应用,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赘述最小二乘法的推导过程。机器学习的目标是希望预测值与输入值尽可能的接近,而真实值又是可获得可观测的值,因此比较预测值与观测值的接近程度即可(考察均方误差等)。

对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而言,尽管也关注最优化或最小化的过程,但只能使用概率论中的渐近理论对参数和进行比较,以证明当样本量趋近于无穷时,估计量会收敛于。

通过简单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机器学习的研究范式是对预测值和真实值做直接比较,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主要关注和的渐近过程。但是,尽管机器学习应用了大量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应用中机器学习却极少关注统计推断,在这个意义上,机器学习反而比统计学或计量经济学简单。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能看到机器学习在应用中的局限。例如,对某旅游城市宾馆入住率和当天价格进行统计后,希望能够预测挂牌价与入住率之间的关系。如果按照相关关系进行预测,会发现当旅游旺季时,入住率和挂牌价呈正相关关系。如果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此进行预测,会有为提升入住率提升挂牌价的结论,这显然与现实不符。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认为机器学习是更高级更时尚的方法,因此是万能的。但在因果推断领域,机器学习的说服力显然并没有优于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在建模的过程中,首先应厘清问题的本质,进而做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万珺. 财经类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1):181-182.

2. 陈强. 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个人简介:韩仁杰,男,汉族,河南许昌,博士,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应用经济统计;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