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新工科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精细化工专业作为新工科的重点建设领域,亟需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步伐,要以产学研融合为突破口,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是顺应新工科建设要求、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对于打造国家创新力量、培养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切实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创新创业在精细化工教育中的意义
1.适应新工科建设需求,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持续畅通科教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切实加强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的紧密对接和深度融合。这对精细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等,使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成为适应新工科建设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精细化工专业落实新工科建设要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然选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够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使人才在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具备把创意转化为现实的实践本领,为未来成长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1]。
2.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使人才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品质和能力。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可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助于促进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人才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核心,通过引导人才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锻炼人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这对于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彰显社会服务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是精细化工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彰显社会服务价值的重要抓手。精细化工行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创新创业人才有着迫切需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精细化工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鼓励人才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将所学知识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不仅能够提升精细化工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而且能够彰显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创新创业教育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通过培养人才的创业精神,引导人才立足区域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区域发展的生产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2]。
二、精细化工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尚未完全植根
在精细化工专业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尚未完全植根。一些培养单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然将教育重心偏向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零散分布于各个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难以形成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教育者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注重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难以得到有效激发和培养。因此,精细化工专业亟需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育人格局。
2.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精细化工专业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环节不足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多以选修课程或讲座的形式开展,课程内容与专业特色结合不紧密,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实践教学环节偏少,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数量有限,难以为人才提供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够深入,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机制尚未建立,不利于人才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因此,精细化工专业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科学设置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但目前精细化工专业在这方面的建设还有待加强。实验实训条件有待改善,部分仪器设备陈旧,实践教学项目难以满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紧密的协同育人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人才在真实情境中锻炼创新创业能力的机会较少。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还不完备,缺乏专业化的创业指导服务,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利于创意的持续孵化和转化。因此,精细化工专业需要加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力度,完善实验实训条件,深化产教融合,搭建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人才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3]。
4.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完善的制度保障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当前精细化工专业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缺乏既懂专业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绩效考核和职务晋升方面的激励措施不够完善,影响了教师投身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在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学分认定等方面,鼓励人才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政策尚不健全,为人才投身创新创业提供的制度保障有限。同时,专业还缺乏面向创新创业人才的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机制,在信息共享、项目对接、融资援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大。因此,精细化工专业亟需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完善组织管理、师资建设、考核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搭建全方位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制度沃土。
三、精细化工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推进精细化工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首要任务是要转变教育理念,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要树立以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之中,使其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处理好专业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系,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加强人才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塑造,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培养过程要突出启发式、参与式培养,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培养人才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同时,要以培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优化培养体系,开发集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知识、创业实务技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培养项目,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搭建创新创业项目平台,鼓励人才参与科研项目和企业实际项目,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要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促进多方育人的协同联动,拓展创新创业培养时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基础。
2.优化培养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
培养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精细化工专业要着眼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一方面,要科学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构建创新思维培养、创业基础训练、创业实务实践等层次递进、循序渐进的培养课程群,形成系统完整的培养框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将创新创业元素有机嵌入专业课程教学,开设创新创业融合课程,实现培养内容的更新迭代。另一方面,要创新培养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培养方式,通过设计性学习、项目驱动学习等,激发人才的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聚焦精细化工产业发展需求,开发实践性强、切合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搭建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平台。把创新创业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制度,加强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保证实践育人实效。同时,要整合利用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增强人才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通过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优化和实践育人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4]。
3.加快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培育机制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培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支撑。精细化工专业要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培育机制。高校要因地制宜部署创新项目,有效打通科技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通渠道,建立“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和机制,促进高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其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落地应用,更好服务产业技术攻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特别要重视中试环节平台的建设,中试是连接实验室研究成果和规模化生产的桥梁,可以验证新产品、新工艺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优化工艺参数,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要配备中试所需的专用设备、场地设施,建立一支专业的中试研发团队。同时完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培育机制,加强“双师型”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成功创业者担任导师,提供全过程指导。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聚焦行业关键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让人才在真实项目中锻炼,实现从实验室到中试再到生产的无缝对接。优化项目孵化培育流程,为优秀项目提供场地、资金、政策等扶持,提供全链条服务。主动对接社会创新创业资源,引入创投机构,拓宽融资渠道。搭建项目展示交流平台,定期举办路演、创客论坛等活动,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
4.健全保障机制,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新格局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整体推进。精细化工专业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机制,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新格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完善教育评价和激励机制,在绩效考核、职务晋升中提高指导创新创业工作的评价权重,调动培养者积极性。建立健全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互认制度,为人才参与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学校要从人才培养源头抓起,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产业化思维培养,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及早了解产业需求,在真实项目中锻炼。学校实验教学要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开展中试研究,打通从实验到生产的通道,培养学生产业化意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推动校企、校地、校校协同育人。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培训制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建立实践基地项目库、导师人才库,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指导[5]。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保障机制,构建从创意到项目孵化的全过程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投融资对接等精准服务,提高人才创业成功率。
结语:面向新时代精细化工行业发展需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专业要立足自身特色,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驱动,在转变教育理念、优化培养体系、加强平台建设、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新格局,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广阔舞台。唯有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才能源源不断地为行业输送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彰显专业教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明飞.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J].化学工程,2023,51(09):111-112.
[2]于铭,邓嘉宁.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评《化工行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程》[J].化学工程,2023,51(04):100.
[3]刘军,廖红光,赖申枝,等.新工科背景下精细化工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22,48(10):124-126.
[4]李玉龙,蒋蕻,詹书汇,等.高职化工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0):127-130.
[5]廖明佳,乔雷,刘志.高职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以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精细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山东化工,2019,48(18):186-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