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以满足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这一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是为了促进儿童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小学生在学习知识、获得相应能力、丰富情感、矫正态度等方面都有利于小学生的发展。在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方面,核心素养是关键。要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更要注重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理论和社会责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
目前我国已进入信息技术时代,掌握一些信息技术也是十分必要的。那些不懂信息技术的人会被社会淘汰。小学学生还处在初步认识知识系统的阶段。大部分学生不太懂信息技术。一些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兄弟姐妹那里学习有关的信息,他们的计算机使用局限于玩游戏,无论是充满兴趣的信息技术课程,但这只是娱乐的一面,他们上课只是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老师已经在课堂上完成了课程,导致学生对某些技术的完全不了解。
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不够重视
老师们集中精力让学生学习核心学科。作为一门学科,信息技术往往被主流学科所取代。另外,由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不够深入,导致教师放弃了信息技术教学。有些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从计算机房管理员到一人位子太多,不能集中精力进行教学。资讯科技课程,老师只允许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有些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压力,对资讯科技不感兴趣,这会促使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
信息技术设备不够全面
有些教师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老师信息技术,学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学生无法提供完整的信息技术教学。资讯科技课程与其他课程有很大不同,因为它们必须在运作过程中加以解释。学校因此不得不增加软硬件的数量。如今,很多学生使用的计算机都比较陈旧和慢,这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情就会大大降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模块的不断更新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知识,丰富操作实践。
二、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
鼠标练习类
准确点击鼠标类。无论从哪一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开关机与鼠标键盘操作是最先要学习的内容。为此,选择一些童趣十足的鼠标练习软件作为小学生最先接触的操作程序,以吸引他们的兴趣。这些软件能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练习鼠标的单击、双击、拖动等。 并且由于这些软件都是一些小游戏类,能让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容易让学生有成就感,继而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同时,学生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消除了对电脑的恐惧感。通过这类软件的运用可完成以下教学内容:①打开和关闭计算机;②启动、退出应用程序;③窗口大小的设定,如最大化、最小化、还原以及随意改变窗口大小;④鼠标的操作,如:单击、双击、拖动等。
图片添色类。鼠标的熟练使用是学生接触电脑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并非通过几节课就能够解决问题, 而是需要不断地操练,最后达到熟能生巧。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要他们画出生动形象的绘画作品实在是太难了,但他们对卡通画和鲜艳的色彩却是十分喜爱的。因此,可以选择一些Flash的动画添色软件让学生练习。将它们放在一个指定的文件夹内,可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练习,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适当演示,直至学生掌握该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这类软件的运用可完成这样的教学内容:①通过双击或右击打开“我的电脑”,找到并打开指定的文件夹;②打开添色软件(最好放多个使用 方法类似而其中的图画不同的添色软件,以供学生选择);③使用添色软件,为图画添上色彩。
字母连线类。英文与电脑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让学生从学习电脑就开始接触英文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选择一些有趣的字母连线软件。此类软件是按顺序点击英文字母连成一种小动物的英文名称,连完后就会出现相对应的、可爱的小动物。这类软件的运用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以下教学内容:①软件的肩动与退出;②熟练掌握26个英文字母。
教学辅助类
为了不和以后所学 的教学内容重复,选择教学辅助软件进行教学是最合适 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电脑的认识与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为他们学习其他内容提供练习的机会。在选择软件时,必须以易懂、操作简单为原 则。这一教学内容的课时设定由教学辅助软件的多少 以及难易程度来决定,但一般一个软件的教学时间不宜超过6课时,当然也不能少于2课时。因为课时太多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倦心理,而课时太少又会使学生掌握得不够扎实,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多渠道提升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
提升学生信息意识
情报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能主动、自觉地寻找合适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分析信息的预期效果,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是否能深刻感受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并采取有效的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方向的目的作出合理的判断,分析信息的预期效果,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时,他们可以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信息。为此,学校必须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确保机房设备接入互联网。课堂上供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数量必须是一人操作。同时,必须增加信息技术课程。每星期安排两个小时的课程,以促进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当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解后,就能进行探究式学习。学院还可开设校本课程,并购买部分最新资讯科技杂志或报纸,供教师参考,让同学了解资讯科技的最新发展,鼓励同学参加校内及区级资讯科技竞赛,展示风采,提升自我。
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比如教师在进行“初识WPS 文字”教学时,由于学生总是第一次接触“WPS”软件,很难理解WPS文本的实际意义及其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制作精美的海报或小卡片,让学生感受到“WPS文字”的魅力。教师逐一分解了制作功能,并简要介绍了制作过程中的要点,如每个菜单的插入、编辑、组成和功能,为以后的教学铺平了道路。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教师不应过于仓促,一次性向学生传授所有知识,而应循序渐进地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循序渐进的辅导老师,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掌握,逐步获取、收集、处理、存储和传播信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文化水平,提高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
结尾:
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是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信息技术知识,陶冶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诊断能力,建立独立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能力,通过开展独立调查,还应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负责任的信息化社会,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成为高度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赵国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的探究U].黑河教育2009(03).